“中小學‘廁所革命’,改變了一些中小學生因廁所髒、臭而少喝水、憋大小便以減少上廁所次數的不良習慣,降低了學生出現失禁、便秘、尿路感染等疾病的風險。”在今天(29日)上午召開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表示,中小學“廁所革命”在保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提升中小學生文明素質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保障了中小學生、在園幼兒的身心健康,改善了農村中小學生學習條件,還提升了中小學生文明素質。
劉昌亞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教育系統積極推進中小學、幼兒園改廁。2013至2018年改造14.1萬所中小學、幼兒園非衛生廁所。2019年啟動實施“中小學校‘廁所革命’行動計劃”以來,完成了6.7萬所中小學、幼兒園非衛生廁所改造。
“目前,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少數學校因糞污處理難未改廁外,全國中小學、幼兒園廁所基本達到了安全、清潔、實用的要求。同時,各地還同步解決廁位不足、男女廁位比例不合理等問題。” 劉昌亞說。
“行動計劃”實施過程中,教育部堅持“安全、衛生、經濟、适用、環保”的理念推進改廁;堅持建設與管理并重,規範學生如廁行為,提升學生衛生健康文明素養。
一是要求各地實事求是制定改廁方案,因地制宜解決改廁技術難題,不能搞形式主義。教育部編制了改廁技術方案和案例供各地參考。各地堅持“宜水則水、宜旱則旱”,有些學校建設了水沖式廁所,有些學校實施幹封式衛生旱廁改造,還有的學校探索使用了微生物降解等改廁新技術。二是保障改廁資金等條件。教育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财政部加大中央資金對中小學改廁的支持力度。地方教育、發改、财政、生态環境、衛生健康、住房城建、農業農村等部門形成合力,做好中小學改廁的項目審批、資金保障、糞污處理等工作。三是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做好糞污清運及處理、安全管理、設施設備維護、保持環境衛生等廁所管理維護工作,深入開展學生衛生健康、文明如廁教育。
劉昌亞表示,大力推進中小學改廁,保障了中小學生、在園幼兒的身心健康。廁所衛生條件的改善,降低了腸道傳染病發生和傳播的風險。建設蹲位隔斷或廁門,有效保護了學生隐私,消除了學生的心理負擔。改廁以後,滿足了課間高峰期學生如廁需求,避免學生因廁所擁擠而上課遲到,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中小學改廁任務已基本完成,教育部将持續抓好中小學衛生廁所的建設管理維護和學生的文明教育,鞏固中小學“廁所革命”的成果。
作者:吳金嬌
編輯:張鵬
圖片:教育部官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