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宮殿廟會是長沙人民的春節記憶
椎牛祭資料圖片
驅傩是舞獅前身 資料圖
蝦子起拱 資料圖
汨羅長樂故事會 資料圖
“歲”字的變遷,甲骨文字形為殺牛
紅網長沙2月19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李逢源)年後上班已數日,元宵節即将來臨,街邊依然燈紅酒綠,人們仍舊沉浸在過年的氣氛中。也有一些人覺得,如今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淡。為此,紅網記者獨家采訪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家孫文輝,為您解讀春節期間有哪些逐漸遠去的習俗,還保留的一些春節習俗的由來是什麼。
孫文輝認為,人類最早的節日,可能就是“年”;歡度這個節日就叫“過年”。《爾雅·釋天》記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疏:“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這裡告訴我們,隻有到了周代才稱一歲為“年”。
過年的習俗起源于春天祭祀,正如西方的酒神祭祀,與農業豐産的祭祀有關。在周代,一年之首在“冬至”,到了這一天,人們一定要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以送走寒冬,迎來春天。這樣,逐漸形成各種春節的習俗。
春節期間的舞獅則起源于巫師驅傩。元宵燈會也是由祭祀神靈逐漸轉變成為一種觀賞性活動。
“守歲”最初在冬至
孫文輝解讀道,在遠古時代,人類還沒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中國人把一年分為春、秋兩季。春祭秋報:春天的儀式祈求食物與生殖的豐産,秋天的儀式回報上天的賜予。
人們迎接春天,最早是在冬至。原始人的天文知識比我們要豐富,根據日晷,冬至黑夜最長,白天最短,便把它當作一歲的界限。甲骨文中也有“出入日,歲三牛”的記載。意即在進入冬至和離開冬至的臨界之點,要殺三頭牛作為祭祀。現在湘西苗族的“椎牛祭”還保留着這一遠古的儀式。甲骨文中的“歲”字,右邊是一個牛頭,左邊是矛,上、下即标記着牛的心髒部位。原始人認為,牛是有神性的動物,而神性依托在血液裡。在“出入日”即冬至的臨界點,就要慢慢地椎牛,讓具有神性的血慢慢地流入大地,這樣,這一年糧食就能獲得豐收。
冬至臨界點的椎牛,即最早的“守歲”。商代之後,随着農業生産的發展,開始有了四季劃分,“歲”變成了“年”。過年最早定在立春這天。由于農曆每年都變化,立春不一定在正月,為了方便起見,後來逐漸将過年定在除夕到大年初一這一天。如今除夕夜春節聯歡晚會上的零點敲鐘,跨過零點才能睡覺,就是古老“守歲”儀式的延續。
舞獅源于“驅傩”
“在遠古時代,人類發明了巫術。這是最原始的宗教,”孫文輝說。巫術與宗教最大區别是:宗教是祈禱,巫術是控制。原始人把一切困難、災難、危難,都稱之為“難”,是因為有一種邪氣籠罩。為了控制“難”,原始人發明了“傩”。通過“傩”的巫術将“難”控制、驅趕。因此,便有了驅邪、驅傩儀式。
在漢字中,“傩”與“難”相通。在澧陽平原出土的、6000多年的傩面,就是用于驅傩。傩面由一整木雕刻而成,長60厘米,寬30厘米,出土于遺址的祭壇一旁。這種傩面不是戴在臉上而是拿在手中的,它的外形與民間一直傳承至今的“神獅子”相似。這種用于驅傩的“舞神獅子”在湘中的安化、新化,在湘南的臨武等地都有保存。是現代舞獅之源。
“驅傩”逐漸演變為現代的舞獅,從周禮規定“索室驅疫”有關。即每到正月,傩獅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進入百姓人家,在驅除疫鬼的同時,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務。現在,湘西張家界的“草獅子舞”、新晃的“刀梯獅舞”都是從這種“傩面獅舞”發展而來。
孫文輝認為:舞龍是祭祀雲中之龍。原始人認為,一年的水旱都與龍、與雲有關,于是在春天的祭祀之中,通過舞龍來祈求風調雨順。舞的龍一般為草龍,龍舞完後要燒掉。到了五月,南方發生“端午水”,即洪水,人們祭祀水中之龍,要劃龍舟,驅趕逆龍。
燈市不僅是觀燈
元宵節的燈市,也是起源于春天祭祀。燈最早是火把,原始人舉着火把上山、到河邊祭祀神靈。在原始宗教中,人們通過擺燈、挂燈來與神靈溝通。到後來,道教就依此發時了許多“燈儀”。從祭祀逐漸轉變為賞玩,得益于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的興盛。對衆多宗教來說,“燈”不僅代表了光明,同時也象征了“法”的存在。皇帝賞燈,宮廷形成宮燈;廟宇中的燈就做得特别漂亮。
燈的形式也開始豐富起來,開始賽燈。宋代,城市繁榮,觀燈逐漸脫離宗教,成為一件娛樂活動。
在傳統的春天的祭祀活動中,除了燈會,更熱烈的活動是“扮漁樵耕讀故事,及青龍鼓吹,遊曆街衢”。汨羅長樂故事會,也是由這種春天的祭祀活動發展而來。湖南這種“扮漁樵耕讀故事”的“紮故事”在桃江、漣源、吉首、宜章等地都有保存,成為了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益陽的“蝦子起拱”是元宵燈會中定于特色的項目,它現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表演的“蝦子”以竹木為架,彩布為衣,蝦頭約4米,主須為整根竹子,可達七八米長。由30多人掌握蝦頭,10多人牽扶蝦身,10多人扶蝦須,随蝦頭前進。表演時,按“三通密鼓,一槌驚鑼”的節奏,在領舞者的指揮下,舞蝦人高呼“蝦子起拱”,蝦頭應聲上揚,蝦須朝天,意為高升。
孫文輝認為,春節習俗起源于農耕文明。如今已經不再是農耕社會,原本的祭祀功能逐漸消退,因此也導緻“年味”逐漸淡去。孫文輝認為,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某些春節的習俗成為我們的曆史記憶,某些逐漸消退的傳統民俗,通過積極的挖掘、搶救、保護,成為我們一份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得到展示,成為我們春節娛樂很重要的部分,十分令人欣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