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國政府提出“雙碳”目标後,碳中和已成為企業宣傳熱詞。從高耗能企業到新興科技企業,不斷有企業加入到碳中和的隊伍中來。
衆多能源央企率先反應,紛紛表示力争提前碳達峰;各大金融企業緊随其後,宣布承銷首批“碳中和債”;同時,互聯網巨頭也加入到碳中和競賽中來。
但目前來看,很多企業并沒有制定具體的時間表和行動路線,也沒有明确的碳排放範圍。那麼,企業應該如何科學認知碳中和,并開展行動呢?
(1)摸清自己的“碳家底”,明确碳排放範圍
企業實現碳中和的重要依據是明确其生産和運營範圍内的碳排放量,做好碳排放核算工作是企業開展碳中和工作的基礎。
一般來講,企業碳排放範圍分為範圍1、範圍2和範圍3。
範圍1是指企業自有設施的排放,例如制造業的原材料生産加工,能源行業的燃料燃燒等;範圍2是企業消耗外購能源導緻的供能機構的排放,例如企業外購電力和蒸汽産生的排放,以互聯網科技行業為代表—數據中心的外購電力;範圍3是指其他所有排放,包括外購商品和服務、上下遊産業鍊以及售出産品的使用過程等的碳排放量,例如員工出差、上下遊運輸及分配和租賃資産等。
明确碳排放範圍對于企業來說有利于其對運營全範圍的碳排放進行梳理,特别是上下遊的碳排放。但是,目前國内企業大都沒有明确在哪一類碳排放範圍實現碳中和,如果沒有明确排放範圍,那麼企業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就會存在歧義,也不具備任何可比性。
(2)在明确排放範圍的基礎上,企業需明确排放總量,即開展碳核算
企業的碳核算與評價分析有兩種國際标準核算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基于ISO 14064标準,例如企業碳核查,就是核算企業年度碳排放總量,隻包含範圍1和範圍2的排放,在企業的碳排放權交易、碳減排量核查工作中常用到這一方法。第二種方法是基于ISO 14067标準,該方法除了統計範圍1和範圍2的排放,還統計了範圍3的排放。
(3)結合企業特征,制定科學的碳減排目标
當算清當前企業的碳排放總量後,企業要圍繞自身業務特征,結合我國“30·60”雙碳目标,制定自身的碳減排目标和規劃,并配合出台自身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
此外,企業的行動速度要跟得上宣傳速度,不能隻空談目标,也要将碳中和目标納入企業的長期發展規劃當中。
首先,在制定碳中和目标時,建議企業将目标分解成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主要目标可以是企業于某年實現碳中和,次要目标則可以是碳排放強度較某年下降的比例。
其次,需要考慮國家出台的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環保政策與制度,确保企業的行動路線圖符合各項政策和監管的要求。最後,還應加強企業高級管理層的參與,确保碳排放管理與企業業務發展戰略相協調,為制定有效的碳減排措施及定期監察碳減排奠定基礎,從而提升企業的整體碳資産管理的水平。
(4)制定具體的行動路線圖
明确具體的減排實施路徑是确保實現各關鍵時間節點目标的前提。
碳減排路徑分為5大類。在能源供給側,第一類是清潔能源替代,如煤改電、利用風能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等;第二類是清潔能源輸送和存儲,如儲能(氫氣就地消納等)。在能源需求側,第一類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節電和節蒸汽,在生産運營過程中提高原料利用率等。第二類是生産運營低碳化,包括開展原料替代(如鋼鐵行業的廢鋼代替鐵礦石)、電氣化改造(如發展電動汽車)以及技術改造。最後一類是發展負碳吸收技術,主要是指CCUS技術。采用這些方法後仍存在“減無可減”的剩餘碳排放企業通常可以進入碳市場購買碳排放配額,還可以購買綠色電力指标,如購買綠色電力證書,作為消費綠色電力的證明。
針對如何将具體的減排行動融入生産運營中的問題,首先,可以成立企業級減排項目小組,由公司高層作為小組領導,以更有力地推動減排行動,并定期審查各部門的減排成果。
其次,将公司的減排目标和路線圖細化為各部門的減排目标和路線圖,并将減排目标納入部門負責人考核體系,設置環境關鍵績效指标,提高内部各運營環節的減排積極性。
最後,設立公司“碳稅”,在公司内部交易中,通過建立模拟市場的方式将碳稅成本計入模拟利潤計算,讓各部門主動承擔起減少碳排放的責任。
(5)“核心減排”是重點,發展培育低碳技術
實現碳中和意味着企業要在能源結構和産業結構上做深度調整,而不隻是過度依賴植樹造林等碳抵消方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例,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才是企業碳減排的重點。
這就需要企業圍繞核心業務,在工藝和技術方面加大研發和投資力度,拓展低碳轉型的解決方案,确保技術的持續創新與升級。企業可選擇與研究機構、專家等開展合作,共同研究“核心減排”技術。在降低内部核心業務碳排放量的同時,還應加大碳捕集等“負排放”技術的研究,以降低企業的綠色溢價。技術是企業實現碳中和賽道上重要的一環,率先掌握先進技術的企業将引領行業實現低碳與效益雙赢。
(6)建立全供應鍊碳中和管理體系
目前一些先進的企業已經開展全供應鍊的碳減排工作,并且要求供應鍊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加入碳減排項目小組,将低碳環保作為供應商篩選指标之一。例如,某科技公司在過去十多年對每一款産品都做供應鍊碳排放的調查,并發布産品碳足迹結果。還有一些制造企業将供應鍊上遊材料碳排放指标納入對供應商的考核評價中,為企業供應商選擇提供決策依據。尤其将合作夥伴的低碳減排納入評價體系後,獲得多級供應鍊的碳排放數據已不再是難題。企業應樹立建立碳中和全供應鍊碳排放管理體系的理念,從低碳技術研發、産品設計、運營管理、供應鍊管理等方面開展工作,争取盡快實現供應鍊碳中和。
(7)運用數字化轉型賦能
當前,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工廠、智慧建築等的建設是全面展開碳減排運動,實現碳中和的有力抓手,而智慧的“抓手”離不開數字技術賦能。對于企業來說,數字技術創新是催生企業發展新動能的核心驅動力,能為企業帶來新鍊接、新流程、新業務和新業态,企業的低碳發展路徑離不開數字化轉型。因此,企業要想實現碳中和,就要主動把握甚至引領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鍊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轉變現有的生産管理理念,進行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實現。
(8)注重碳風險管理與信息披露
在碳中和目标下,企業作為碳排放的主體,更有責任進行高水平的碳風險管理和高質量的信息披露。企業應建立自己的碳風險管理體系,系統評估碳風險,采取主動防範、控制、補償、承擔和機遇轉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碳風險管理,并定期更新碳風險管理體系,将碳風險管理和碳合規納入其中。在信息披露方面,企業應建立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要符合政府或市場規定的報告披露要求,并參考相關國際标準。企業還可以通過利用多種披露形式,回應市場關注點,并參考綜合報告理念,全面展示企業财務和非财務數據。
(9)評估碳減排成本,應對碳關稅對經濟的影響
碳關稅将加大出口企業的成本,剝奪某些碳排放量高的企業原有的成本優勢,改變行業競争格局。比如歐盟2021年3月通過的“碳邊境調節機制”議案,焦炭、石油精煉産品、采礦和采石等行業将直接受到影響。因此,企業一方面要積極執行綠色低碳發展的方針,另一方面要及時了解各國政策的最新動向,評估碳成本,将碳成本納入企業經營決策中,及時衡量碳價格對産品和其他相關成本的影響,并将之納入提供給管理層的成本會計報告。
摘編自《一本書讀懂碳中和》,機械工業出版社供稿
編輯丨葉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