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對于人們是不可或缺的,有需求自然也有相應的職業,戰亂則帶來了糧價的波動,來看看漢末時期糧價是什麼樣的。
看過前文的讀者應該還有印象,漢末糧價的變動不隻是源于戰亂影響,董卓所鑄的小錢也對市場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191年董卓入長安後,就下令收集各種銅制品重鑄小錢,一時間糧價上漲至數十萬錢一斛,這不是質量而是容量,三國時期1斛為20450毫克。
“于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貨不行。”——《三國志·董卓傳》
而彼時的幽州,也是初平元年(190年),在劉虞治下百姓日子過得不錯,五谷豐收,谷一石僅30錢。東漢時期一石為三斛,也就是說一斛谷僅10錢,再和關中地區的物價一比,落差極大,董卓居功至偉。
“時處處斷絕,委輸不至,而虞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谷石三十”——《後漢書·劉虞傳》
關中地區百姓受難也不是一次兩次,追溯到西漢時期,鬧饑荒的時候,能漲到一斛五千錢或萬錢,但怎麼也達不到數十萬這個量級。禁酒也不是無緣無故的,釀酒需要消耗大量糧食,而百姓還吃不上飯呢。
“關中大饑,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漢書·高帝紀》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漢書·食貨志》
所以公孫瓒在易京屯了糧谷三百萬斛就很膨脹,想要依此靜觀天下之變,事實證明他想多了。袁術拉攏呂布的時候也是付出了二十萬斛米的代價,等袁術到窮途末路的時候也知道糧食有多寶貴了,僅剩麥屑三十斛,蜜漿更是無處尋。
“将軍連年攻戰,軍糧苦少,今送米二十萬斛,迎逢道路,非直此止,當駱驿複緻”——《三國志·呂布傳》注引《英雄記》
在谷帛為市的狀态下,谷物、布帛才是最現實的東西呀。另外,這裡說的谷指的是皮谷,或者說皮糧,僅僅經過曬幹儲藏,并沒有去掉谷皮。案《居延漢簡甲乙編》,“粟一鬥,得米六升”,一鬥二升小米,相當于二鬥粟谷,同時還要加上人工費用,幾近2:1的比例。
順便,在這個時期買一匹布是很貴的,像八稷布、九稷布這樣的布匹動辄數百錢,漢代一石約為30斤,買上一匹布,做一身衣服基本就是一年的口糧了...
“九稷布三匹值三百。”——《居延漢簡》
“廣漢八稷布十九匹八寸大半寸,直四千三百廿”——《居延漢簡》
東漢時期祿秩是以半錢半糧的形式發放的,秩級從萬石到鬥食一共16級,算上佐官就是17級,這裡的鬥食是指俸祿不足一百石。其實通過糧食折錢的數額,也能看出當時的糧價,比如中二千石月錢9000、谷72斛,那麼當時一斛谷應為125錢。
曹魏時期就是發放粟米作為俸祿,畢竟曹操、曹丕嘗試恢複五铢錢都以失敗告終,但也不能讓自家官員餓肚子嘛。對于巨大的糧食缺口,曹操也采取了屯田措施,初平三年(193年)冬,他收降了号稱百萬的青州黃巾,這時就應該存在屯田的雛形了,而屯田是在建安元年(196年)正式施行的,棗祗開頭,任峻完善。
糧價怎麼漲都得吃飯,生活所迫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