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第十四章精解

道德經第十四章精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10:20:32

原文叙述】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為教父。

道德經第十四章精解(道德經精解第四十二章)1

【翻譯】整個“道”可以姑且看作“一”,“道”産生陰陽,陰陽互相交融又産生和諧之氣,最後陽氣、陰氣、和氣三者互相作用,産生了萬物。

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二氣互相沖融産生和氣。人們最厭惡的,就是淪為“孤、寡、不穀”,但是侯王們又經常以此自稱。

所以,很多時候世間萬物是看似受損其實受益,或者看似受益其實是受損。别人教我的道理,我也用來教導他人。蠻橫霸道的人難以得到善終,我将這句話當作施教的主導思想。

道德經第十四章精解(道德經精解第四十二章)2

【精解】這一章,老子從“道本”和“道用”兩個方面揭示了“”的特性,解釋了宇宙的生成過程,并繼續闡述他的辯證思想。

這是《道德經》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章節,老子的思想也在這裡得到了最集中的體現。很明顯,老子是個無神論者,這點從本章開篇的兩句就能看出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兩句表明老子創造性地把多元論的宇宙觀發展成為一元論的宇宙觀,并闡明了宇宙的演變規律。

一、二、三這三個數字,并不表示具體的數目,而隻是表示“”生發萬物的一個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老子認為,“”先于天地而生,是創生萬物和世界的本體,是世界所有一切的唯一本原。

道德經第十四章精解(道德經精解第四十二章)3

老子在這裡闡述“”創造宇宙萬物的過程,就是為了說明“”的至尊和唯一,因此,世人所需要的就應是一個體道、悟道的過程。同時,老子又形象地論述了萬事萬物都是像初生時期的陰、陽一樣,好壞、損益相對存在,互相轉化。

而作為修道之人應自覺遵循這一規律,調和自身的陰陽之氣,而不要人為地去改變它。本章的最後,老子再次強調了虛氣守柔的重要性,認為事物減損就是增強,事物增強就是減損。

侯王要想長盛不衰,就要懂得虛氣守柔的道理,守住自己陰的一面,不要自持逞強地過分展現自己陽的一面,因為過分而為的人是不會有善終的。

道德經第十四章精解(道德經精解第四十二章)4

世間萬物都有陰陽之分,各種生物也都有雌雄之别,也就是我們所的陰陽。雄性具有陽剛之氣,雌性則具有陰柔之氣,陽剛和陰柔是萬物的特征,也是萬物得以延續的基礎。

陽和陰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既相互獨立又不可分割,陰陽中和而生成和氣。所以,不管是王侯公卿還是平民百姓,隻有為人和氣,才算是有道德的人。

如果肆意妄為,壞事做盡,就不會得到人們的認可,也就不會擁有人格和尊嚴了。正因為“”是人和萬物的特性,所以和氣的人才合乎大道和大德,才能受到大道的擁護;不和氣的人不合乎大道,他們不但不會得到大道的擁護,還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一般來說,人們都喜歡風和日麗的天氣,而厭惡風雨交加的天氣,這就表現出了趨陽避陰的特征。

任何人都不喜歡孤獨一人,不希望被人遺棄。然而王侯公卿常常稱呼自己為“”“”“不榖”,其實這是自謙的說法,他們本身并沒有脫離“和氣”,他們越是自謙,越能得到天下萬民的擁護和尊敬,也就是“損之而益”。

我們愛說“和氣生财”“家和萬事興”,這裡的和就是“和氣”。和氣的人,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也不貪占小便宜,痛苦和煩惱自然也就少了許多。

北宋政治家範仲淹曾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意思是說不要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這是入修身的高深境界。

所以,不管是不是處在人生的低谷,也不管個是遇到諸多不如意的事情,我們都不可為一時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而是要冷靜、平穩、和氣地面對一切。隻有做到這些,才能經得住狂風驟雨的洗禮,最終見到美麗的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