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寫了一個,說春秋早期“戰士”是貴族,包括後來的“士可殺不可辱”也是,有人提出異議,其實我說的是後來的士是春秋“士”的引申,春秋時士就是貴族,後來引申到所有讀書人。剛好我寫過一段春秋時期的文章,就拿過來用下,内容有點長,大家慢慢看。
很多書上總是說“春秋之後無義戰”,就會提起宋國可笑的“仁君”宋襄公,春秋時宋國國君宋襄公在與楚國作戰時,不半渡而擊,等楚軍列陣完畢才打,結果宋軍大敗,大家埋怨宋襄公時,宋襄公稱自己是仁義之師,宋襄公卻被射傷,一年後去世。
大家都嘲笑宋襄公,其實,宋襄公并沒有什麼可笑的,隻是用錯了時間,在春秋早期,戰争就是這樣,講究禮儀,從司馬穰苴著作《司馬法》就可以看出。
隻是到春秋中後期,戰争發生了變化,開始講究計謀、詭詐等,戰争才變得策略,變得防不勝防,宋襄公在中後期死搬硬套,才導緻失敗,戰國之後的戰争成為滅國之戰,令孟子感慨“春秋之後無義戰”。
一、春秋時戰争禮儀
春秋早期乃至以前的戰争是非常講究規則和禮儀的,準确地說,和西方騎士決鬥類似,更像是擊劍比賽,是貴族間的運動,目的是比高下,比輸赢,不是殺人,是争霸,不是滅國,是擊潰戰,不是殲滅戰,這是由當時條件決定的。
春秋時戰争流程一般是這樣的。
第一,要師出有名。就是你要去攻打别國,要有理由,你為什麼要去打别人,這就是師出有名。
第二、要占蔔。算算吉利不吉利,一般情況下吉利才出戰。周武王要伐纣王,占蔔結果不吉利,而且兵未出行,又遇到暴風雨。衆大臣都很恐懼,隻有呂尚堅持出兵,他說那些占蔔用的龜甲和蓍草根本不懂什麼吉兇。武王最終聽從了呂尚的意見,發動了牧野之戰。為什麼記載下來?就是特殊,占蔔不吉利還出戰。
第三,要告廟。就是向祖先報告要動兵,“國家大事,在祀在戎”,打仗一定要彙報。
第四,要守規矩。又是占蔔,又是報告祖先,發動戰争也有很多規矩,很多講究。
“不違時、不曆民病”。意思是說不違背農時,不在疾病流行時興兵作戰,農忙時不打,怕耽誤生産;疾病流行時不打,是怕士兵得疾病。這是為了愛護自己的民衆。
“不加喪,不因兇”。 不乘敵人國喪時去進攻它,也不趁敵國災荒時去進攻它,是為了愛護敵國的民衆。
“冬夏不興師”。冬夏季不打,太冷或太熱不利于打仗,容易發生疾病。
第五,要光明正大。一切準備就緒,雙方出戰,都要是明打明,當面鼓,對面鑼,堂堂正正地開戰,戰争進行中也有很多規矩。
1、事先找好戰争場地,一般都在兩國的國境線,國境線叫“疆”所以我們管戰場叫“疆場”。
2、不斬來使。這條規則,大家都知道。交戰雙方都要先派出使者交涉,陳述交戰的理由。
3、不鼓不成列。在對方沒擺好陣型之前,不能發動進攻。
當時的戰争以車戰為主,并且兩軍出動的戰車數量還要對等,你出了10輛戰車,我要是出了20輛就會被天下人取笑。我駕駛的戰車隻和與我相對的那輛敵軍戰車作戰。在敵軍戰車沒有擺好,我方不得發動進攻。必須雙方的戰車都排列好了,雙發打好招呼“你好了沒有?”“好啦……”“我開始打啦~”“好的~~~”。這叫不鼓不成列。
雙方戰車交錯的一瞬間,車上的戰士用戈互相敲擊。戰車在這個過程中不停。交錯之後,第一個回合結束。雙方戰車掉頭回來,再交錯,戰士再用戈敲擊。
4、不重傷。這個是重複的重,就是說不能在對方已經受傷失去戰鬥力情況下,給對方造成二次傷害。
5、見國君要行禮。打仗的時候如果看到對方的國君,不能攻擊,并且還要行禮。
前575年的晉楚鄢陵之戰中,晉國大夫郤至在戰鬥的過程中三次遇見楚王,都急忙下車行禮。楚王非常感動派使臣帶了一張弓去慰問郤至,郤至見到楚王的使臣立刻脫下頭盔,說:“君之外臣至,從寡君之戎事,以君之靈,間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甯,君命之辱。為事之故,敢肅使者。”意思是“您的外國臣子郤至,奉了我國君主的命令作戰,在戰場上正穿戴着盔甲,不能下拜。承蒙您派人慰問,我心裡實在感到不敢當。因為在戰鬥當中,隻好對您的使者行個敬禮了
6、要公平。《左傳》記載的宋國内亂時,公子城與華豹的戰車在儲丘狹路相逢,華豹張弓搭箭,向公子城射來,結果卻偏離目标。華豹動作敏捷,又一次搭箭上弦。公子城一見,對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為鄙!”按照當時的戰争規則,雙方一人各射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現在應該我射你一箭了。不守規則,豈不太卑鄙了!華豹聞言,就放下弓,老老實實地等公子城搭弓,結果被一箭射死。史書盛贊華豹以生命維護了士的尊嚴。
7、不逐北。就是敵人敗退逃跑時,不能追,要追也隻能追五十步,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原因。
追擊遺逃的敵人不超過一百步,追蹤主動退即的敵人不超過九十裡,這是為了表示禮讓。不殘殺喪失戰鬥力的敵人并哀憐它的傷病人員,這是為了表示仁愛。等敵人布陣完畢再發起進攻,這是為了表示誠信。争大義而不争小利,這是為了表示戰争的正義性。赦免降服的敵人,這是表明軍隊的勇敢。能夠預見戰争開始和結局,這是表示統帥的智慧,根據“禮、仁、信、義、勇、智”六德按時集合民衆進行教育,作為管理民衆的準則,這是從古以來治軍作戰的方法。
第六,戰争有時限,規模不大。跟現代的踢足球比賽一樣,有時限,并且中途還休息,春秋戰争也是,短的就一個早上,“滅此而朝食物”就是吃個早飯的功夫,原則上隻打一天,分出勝負即可,當然也有大戰,持續時間長的,但很少,處于春秋晚期。
春秋時戰争規模不大,人少,殺戮少,雙方一般能派出幾百乘戰車幾千人參加的戰争已經算是非常大的戰争。比起可戰國時期,動辄用兵十萬甚至數十萬簡直沒法比。
兩軍交戰,要先派勇士犯敵挑戰,稱為“緻師”也就是挑戰,但絕不是電視劇中的單挑。兩軍對壘之際,為了激發己方将士的鬥志,派出強壯之人,來到對方的陣營裡挑戰,用以侮辱激怒敵軍,滅對方的士氣。
武王伐纣時,姜子牙曾率領百名勇士緻師,絕不是姜子牙去單挑,憑他的年齡,能單挑過誰?緻師也可能是一輛戰沖鋒,也可能是比箭術,也可能是單挑。
魯宣公十二年,楚國和晉國發生戰争,就有一次緻師,楚國派一輛戰車單槍匹馬沖進晉軍陣營,割了晉軍一隻耳朵,抓了一名俘虜
如果說春秋緻師有單挑,也可能我國戰争史上單挑最後的絕唱,自秦漢以後,戰争發生了變化,不可能再存在單挑,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都是小說家的臆想,
二、春秋為什麼這麼講究戰争禮儀,主要是因為周禮和經濟規模小
打仗還有這麼多講究,那仗還打不打了?這些戰争規矩存在于春秋早期,到了春秋中晚期和戰國後期,戰争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就大不一樣了。其實為什麼有這麼多規矩,是當時條件和形勢決定的,也就是以理服人。
第一、戰争是為了争輸赢,不是比生死
春秋時期,戰争頻繁。一方面是諸侯兼并;另一方面,華夏族與少數民族間的鬥争也逐漸加劇。在部分保留西周的形式和精神的條件下有所衰落,但還維持着周朝時那些戰争禮儀。
春秋早期的戰争或者更早的戰争,主要是讨伐性質和維護“國際”秩序,也就是說比高下,就是比個輸赢即可,就好比現在的兩個人扳手腕,就這麼簡單。
周王朝實施的是邦國分封制,這些分封的諸侯實際上相當于一個國家,他們擁有完全的自主權,周天子隻是名義上的“國際”領袖。
“國際”秩序是周天子來維持的,可惜平王東遷,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沒辦法維持,所以強大的諸侯國出來維護“國際秩序”,比如春秋五霸。當然這些霸主們還是要在周天子“授權下”行使這些權力。
因為名義上周天子還是天下共主,諸侯國都是“天下共主”下的“臣民”,周天子相當于“父親”,諸侯國之間相當于“兄弟”。既然是同一個“家庭”,都是“兄弟”,所以打仗豈有“你死我活”,“骨肉相殘”的道理。
第二、參戰人員都是貴族,講究禮儀
春秋時候是有階層和等級的,分為貴族、平民和奴隸,貴族又分為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和士。
戰争原則上國君是總指揮官,大夫是将軍,士是戰士。平民和奴隸沒有資格參戰,他們主要負責後勤,叫做卒,因為參戰都是貴族,有權有田地。所以戰争肯定要講貴族氣質、禮儀,君子風度,紳士風範,彬彬有禮,遵守遊戲規則,不會因此去拼個你死我活。
春秋早期的戰争,大家可以看下古籍,國君都參戰,親自率領軍隊參戰,這在戰國時代也不可能了。
第三,當時的條件決定了戰争形式規模小
經濟條件決定軍隊人數。當時經濟條件有限,土地少,糧食産量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人、馬都是要消耗大量糧草的,種種條件決定各國軍隊人數。
西周時,最初周天子率領三軍,後來“天子六軍、大國三軍,中國二軍,小國一軍”,一軍也就是一萬多人,大國三軍也就是四萬人,當然,春秋時各國開始紛紛擴充軍隊。但受條件所限,各國軍隊數量有限,大國也不過五六萬人。
戰車數量決定軍隊人數。春秋早期戰争是車戰,後期以步兵為主,戰車千乘,一乘标配是30人,戰車一輛,馬四匹,辎重車一輛,士兵共30人,其中甲士10人(車上3人,車下7人),步兵15人,後勤5人。擁有千乘那就是大國,也就是3萬多人。
為什麼車輛少呀,戰車貴呀,又是馬,又是車,造一輛車得多少錢,維修,保養等等都需要錢,窮國根本養不起,衛文公繼位時,戰車剩三十多輛,經衛文公攢了25年,發展到300輛,打一次消耗一次,戰争就是個吃錢的玩意,現在是這樣,古代也是這樣。
經濟條件決定了戰争形式。經濟有限決定了戰争就是比勝負,不比生死,
後勤條件決定戰争規模。由于當時軍事的後勤運輸能力極其有限,因此春秋早期的軍事争端均發生在鄰裡國家之間。平均進軍距離也就是500公裡,超過這個距離後勤跟不上,當時步兵每天行軍15公裡,發動戰争攻滅敵國是很難的,都是以取勝即可,戰争時間短。
戰車作戰特點決定戰争形式。戰車笨重,造價昂貴,成本高,決定戰争不能打消耗,比勝負即可,要是拼個你死我活,就會被第三方漁翁得利。
戰車隻适合平原作戰,不适合山地、森林、湖泊作戰,這也是作戰雙方選擇戰場的原因,平地一覽無餘,隻能你來我往。戰車易損壞,不能長時間,長距離作戰這些都決定了春秋時的戰争形式。
即使沒有春秋戰争禮儀,這時的戰争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條件所限,決定了春秋時的戰争如同西方騎士一樣,是高貴而優雅的,但是也僅僅是保持最後的尊嚴,一進入戰國,騎兵和步兵成為主流,戰争真是血流漂橹,伏屍百萬,徹底把禮儀抛在了一邊。
這就是春秋的戰争,最後的絕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