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風流句#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句話的出處:《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原文:
夏日絕句
(清)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名作, 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他英勇善戰,力大無窮,顯赫一時。
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勳。但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後,他剛愎自用,目光短淺,策略錯誤,加上燒殺破壞,終于在和劉邦集團的楚漢戰争中喪失民心,軍敗身亡。
項羽既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不谙機謀的莽夫,最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
項羽烏江自刎這一悲壯的舉動,引起了曆代詩人無限的遐思。有人說,不能以成敗論英雄,項羽在鬥争中雖然失敗了,但他死得壯烈,不失英雄本色,生前乃人中之傑,死後亦是地府英雄。 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率衆退守臨安,從此偏安一隅,不思收複國土。李清照所感歎的項羽不肯過江東,恐怕也有時代的印記在其中,暗諷南宋朝廷。
而項羽為何不渡烏江而自刎于江邊呢?曆來為衆人所争論。 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楚霸王不肯過江東,是因為對虞姬和江東子弟的死亡心懷愧疚。 在四面楚歌之時,虞姬自刎以别霸王,使得項羽心生羞愧,因而不肯過江。除了美人的死亡之外,還有子弟兵的死,也讓項羽耿耿于懷。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裡記載: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即今天的江蘇宿遷市,地處古黃河與京杭大運河之間。故宅在市區的梧桐巷,因項羽出生時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盤)埋在桐樹下而得名。
項羽祖先是楚國的貴族,世代都是楚國的将軍。楚國被秦所滅時,項羽才十歲,由叔父項梁撫養長大,後來項梁殺人,才随着叔父避仇于吳中而離開家鄉。這一走不知什麼時候能回來,而項羽那棵手植槐一等就是2200多年!黃河幾次決口,正處黃河故道上的家鄉多次被淹沒、沖平,而老槐就像落井的驢,面對埋葬它的泥土,抖一抖又擡高了自己。
樹身被淤沒六米多,樹頭依然探出淤泥,恰似項羽破釜沉舟的勇氣。從淤泥中掙脫而出的樹頭,曾經又被雷電劈為兩半,現在樹身上還有燒焦的傷痕,又似項羽決不苟且偷生的悲壯。而今大難不死的老槐樹頭又長出一房之高,粗壯的枝幹需要五個成年人才能合抱,更有股霸王身上永往直前、叱咤風雲的霸氣。
一、無顔面對江東父老
項羽渡過烏江,将會無顔面對江東父老,因為他想:“上天既然要滅亡我,我為什麼還要渡江呢?”況且自己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一路向西挺進,現在卻無一人生還,怎麼能忍心再讓江東父老助他一臂之力,助他東山再起?
按項羽自己的話: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自己而擁我為王,自己還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即使他們不說什麼,項羽可能也過不去自己心裡那一關,一代霸王,實在是落不下這個面子!
二、不忍再給江東父老帶來戰争災難
渡過烏江逃至江東,戰火将會再次燒到江東。他太了解劉邦的性格了——劉邦是一個不會手軟的枭雄,他絕對不會給自己喘氣的機會!
再說了,即便過江後得到了江東父老的支持,重新組織起一支隊伍,項羽也不能确保最終能夠戰勝劉邦,與其再次給江東父老帶來災難,還不如自刎以謝罪!
三、維護“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英雄形象
項羽一生能征慣戰,俠骨柔情,是一個當時就擁有很多“粉絲”的英雄人物。為了維護自己的完美英雄形象,他選擇了将生命永遠定格在烏江河畔。
再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如果說前兩句坦露的是李清照女兒之心所懷的英雄情結的話,這後兩句,卻正是引用霸王别姬,項羽烏江自刎的典故,從而表達詩人甯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尚情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