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語:隻要有一個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快樂。
「昔物所」所長昔昔,就是一位能在茶中找尋快樂與人生體驗的人。
2013年,她跟随朋友到世界紅茶發源地——武夷山桐木關,茶湯觸口一瞬,香醇馥郁驚豔舌尖。
這徹底颠覆了她對茶的認知,原來茶可以如此好喝,有這麼多人在很認真的喝茶。
但将茶買回家自己泡完後卻“變了味”,怎樣去評判茶的優劣、泡出好喝的茶,令她産生極大興趣。
于是,在因喜器物、民藝而創建的昔物所,也做起茶的線上線下分享。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在向茶和土地靠近的過程,也是走向自我成長的過程。
如此做茶
真誠的分享
與一些資深茶商、制茶人相比,剛“入圈”時昔昔對茶的理解沒他們透徹,但貴在态度真誠。
也許不少人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在茶館無意中喝到可口的茶,好奇問一下出自于哪位師傅,但出于對貨源的私密保護,店員一般不會給到正面回複。
不過對昔昔來說,從開始接觸茶就持着透明公開的态度,願意把茶的來源和制茶人通過文字分享出來。
簡潔明了的告訴大家,茶由哪位師傅做出、在哪個商店賣、工藝特點是什麼,優缺點一一詳盡介紹。
因為這份坦誠,越來越多人跟着她的腳步,了解茶,探索茶。
正在做的茶
花茶,在很多人心中,難登大雅之堂。
但在昔昔看來,沒有一種工藝,沒有一種茶,是應該處在鄙視鍊底端的。
她說:“茶即是,青山一半,人作一半。山場與工藝,自然與人文,種種不确定性才是茶之樂趣。”
她從一些傳統茶書中獲取靈感,根據花的時令、氣味、搭配各類茶………
春季的柚子花,夏季的栀子、茉莉花,秋季的桂花、蘭花,冬季的梅花,都是找尋到的花材。
荷花香氣淡雅,為防止被茶香蓋過,選擇搭配味輕一些的白茶和綠茶。
花香濃烈的栀子、桂花,與同樣味重的烏龍茶混在一起很和諧。
整個窨花過程,猶如一個小小的風味實驗室,讓做茶本身成為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對茶的堅守
“儒家的修養,佛家的持守,都是終生的事。不要因為偏見與私欲而失去明辨慎思的能力。”
昔昔同樣把這份堅守,放在茶中。
在選茶時一定要自己了解制作過程、喝着好才會分享給他人。
像選烏龍茶時,看茶梗顔色是不是走透水、發好酵的茶粉色,避免産生不愉悅的悶青味。
除此之外,不把茶當成金融茶品經營,不管價格再高都不跟風炒作,茶的品質永遠是第一位。
茶裡蘊含的“文化”
什麼是茶文化?
喝茶,通常被認為是一件高雅之事,不少人向昔昔表達希望能有個地方系統的學習茶文化。
但都被直言勸退,茶,首先是一種味覺體驗。
“文化”又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即使像吃飯這樣的日常之事,也有飲食文化,而茶僅是其中一個分支。
在喝茶的時候不用想太多,就抱着好不好喝的心态去品,若想多了解一些,最好的方式就是長期閱讀與體驗——也就是:熏習。
跟随老師學習知識、泡茶方式、四處遊學拜訪基層茶師,都在範疇之内。
她認為了解茶的過程,猶如大家經常講的:“看山是山,看山又不是山,最後看山又是山”,最終還是回歸到喝茶上。
影響她至深的賴彥廷老師的一句話令其印象深刻,“專業是為人服務的”。
對茶的了知,不應是傲慢在上,而應該是謙遜的分享。
好茶的标準?
好茶的标準是什麼?
是昔昔與身為制茶人的先生常聊話題,雖沒有明确答案,也漸漸有了自己的理解。
香。
茶未入口之前,氣味是最直觀的。但它又不是主要來聞的香水,還要喝。
所以在評審好茶時,昔昔他們講求“三香合一”,即幹茶本身的香、茶湯的香、泡過茶的碗蓋碗底香。
三個香氣有一個連貫性,核心始終不變。
透。
昔昔認為用“透”評茶是較為貼切的。
透,首先蘊含了平衡,走水和發酵的有機同步,統一;
透,也蘊含了幹淨,不完全是種植制作時的潔淨,也包括茶葉勻整而帶來的滋味的純粹;
透,也蘊含着制茶人,對做茶這件事,本質上的領悟,明了。
完整的骨架。
一款好茶,并不是隻好在某個點,而是它有一個完整的骨架。
即,很完整的結構性,每一個環節都有人很用心的去對待,湯色、香氣、口感都把控好。
這個骨架就是一個框架,在這裡面茶可以做的淡一點濃一點、厚一點薄一點。
三香合一與透,也是在此基礎上成立的。
如何泡茶?
說到喝茶,有人會追求一種“茶道”精神,茶壺、茶杯、蓋碗一一準備好,極易讓人陷在繁複的茶桌美學系統裡。
但泡茶真的需講求那麼多嗎?
潮汕功夫茶傳承人陳再粦老師的一句話讓昔昔印象深刻,“如無用處,勿增實體”。
沒有什麼必須要求,就不用去增加一些繁文缛節的東西,隻要茶好喝就可以了。
茶湯裡呈現确定明朗的信息,在形式與技巧之外,更是發自内心的“禮”與“誠”。
茶給的人生啟示
最好喝的茶在當下
做茶、禮佛是昔昔日常要做的功課,接觸久了對生活也有所感悟。
剛開實體店的時候,她選址在廈門市中心,抱着讓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到茶的初衷。
古香古色的店面裝修,引來不少打卡人,生意紅火。但随着疫情到來,租金壓力過大,她選擇關店,在偏僻些的老廠房區開新空間。
雖然與之前相比周邊環境差,客人也有所減少,但成本降低之後,可以更從容和井然有序的安排一切,也是很開心的事情。
之前她一直在想搬到山裡去住,尋求一片獨立的安靜空間,後來在佛法中得以啟示:“很多東西歸結于心,而不是外界環境,莫向外求,要向内求。”
你若是很浮躁的人,到任何地方都會有浮躁狀态,自己本身若能保持安靜,即使在嘈雜之地也能靜下來。
或許等空間租期到了,又會産生新的想法,但此刻已經擁有心中所想,就是一件挺好的事。
之前一位老先生在和昔昔喝茶時問她:“喝過最好喝的茶是什麼茶?”
她竟難以答出,一直在思考哪款茶是特别喜歡的。
等反問老者,立即回答她就是當下喝的這杯茶。之前的茶再好,終究是你記憶中的茶。
有舍有得平和心境
做茶、收集器物、發文分享,不少人向昔昔取經如何過上這樣悠然自得的生活。
從建築系畢業轉行做别人眼中的“文藝性”工作,一路走來她也有很多糾結與痛苦煩躁時刻。
但會告誡自己,你今天做的決定可能要為之付出一些代價,評估好是否可以承受。
像現在空間是在能力之内運營的,如果把它做大、人更多一些,受到的裹挾肯定也就越大。
與更多的經濟收入相比,能在謀生基礎之上讓自己愉悅生活下去,對她更重要。
做人當如做茶,想要品出好滋味需戒噪而養靜,于沉澱深思中慢慢體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