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

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00:10:05

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來源:【中國農網】近日,一組網球“背簍少年”的照片走紅網絡14歲的佤族少年王發,膚色黝黑、目光如炬,在廣州舉行的2022亞瑟士青少年網球巡回賽上奪得U14組男單冠軍後,他開心地将佤族特色小背簍挎在背上,網球拍豎立在背簍裡網友稱他“像持劍出征的俠客”,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背簍少年走紅)1

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

來源:【中國農網】

近日,一組網球“背簍少年”的照片走紅網絡。14歲的佤族少年王發,膚色黝黑、目光如炬,在廣州舉行的2022亞瑟士青少年網球巡回賽上奪得U14組男單冠軍後,他開心地将佤族特色小背簍挎在背上,網球拍豎立在背簍裡。網友稱他“像持劍出征的俠客”。

背簍和網球,一個充滿着鄉村和傳統特色的民族風,一個富含着都市和現代氣息的國際範。然而這兩種事物同時出現在這位少年身上時,卻奇妙又直觀地傳遞出一個很“燃”的熱血故事——14歲的王發,來自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的一個偏僻鄉村。因為網球,男孩走出了大山,用每天揮拍7000次的拼搏改變了自己人生的軌迹,也讓衆多網友為之喝彩。

事實上,“背簍少年”引發廣泛關注的背後,既關乎奮鬥,也關乎機遇。算上王發此次奪冠,在這6年時間裡,當初與王發一批前來學打網球的7個佤族孩子裡,有6個已經拿了各個類别的巡回賽冠軍。而在被教練選中之前,他們甚至都不知道網球是什麼。

這些大山中的鄉村孩子之所以能接觸到網球,主要緣于他們的教練張曉洪。據他講述,多年前自駕前往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旅遊時,他意外發現當地孩子由于常走山路,具備優越的腳力和體能。耗費他一個小時的路程,當地孩子可能20分鐘就到了,“打網球太合适不過了!”從那以後,張曉洪便不斷去大山深處選學網球的好苗子,這才有了現在“背簍少年”們的故事。

機會是種子,需要用汗水去澆灌。但如果沒有這顆網球的“種子”,“背簍少年”們可能就不會擁有這樣出彩的人生經曆。而人們關心這些“背簍少年”,不隻是感動于他們的奮鬥故事,更折射出社會對鄉村教育的深切關注,對城鄉學子如何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思考。

十年來,我國農村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脫貧地區教育水平得到了曆史性提高,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明顯縮小。據教育部數據顯示,學生因貧失學、辍學已成為曆史,實現了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讓更多偏遠地區的孩子有了獲取更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通過持續實施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城鄉入學機會更加公平。

但也要看到,目前中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約1.5億人,在城鄉之間、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解決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不能一蹴而就。不管是雲南的“背簍少年”,還是四川大涼山的“格鬥少年”,他們通過體育赢得出彩人生的故事,也在不斷提醒我們,分數并不是教育的唯一衡量标準。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不隻包括課本知識,也包括人文、藝術、體育等方面的教育。如此,才能更好滿足農村孩子成長成才需要,讓他們能在更寬廣的航道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現實中,農村雖然是我國教育陣地的薄弱環節,但許多鄉村學校依然在有限的條件下,用心呵護、用情創新,積極開展了德智體美勞均衡發展的有益探索。比如江蘇省睢甯縣騎路小學以跳繩為突破口,推進教體融合,成為全省首家村級小學特色文化課程基地;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東臯埠小學就地取材,打造農耕教育實踐基地,實現田園課堂裡的“陽光教育”等。

另一方面,全社會應不斷努力,為廣大鄉村孩子搭建更多平台,提供更加多樣的文體産品。例如,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成立“藝體教師服務中心”,組織區内優秀藝體教師“走校支教”,用“共享教師”的路徑解決農村學校教育缺乏藝體人才的難題;在新疆疏附縣托克紮克鎮中心小學,不少學生與廣州市的學生結成學習夥伴,學校還在廣東省援疆教練指導下組建了舞獅隊等。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在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下,我們盼望更多鄉村孩子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帶着夢想飛得更高更遠!

作者:楊瑞雪

本文來自【中國農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