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是什麼?或者說什麼是聽力?
很多人在聽到這個稱呼的第一反應應該就是摸摸自己的耳朵,或者指着耳朵說這就是聽力有關的重要器官。
對大多數動物而言,聽覺系統始終在所有感官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這是它們獲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比如羚羊就有着非常發達的聽覺系統,可以保證它們在覓食時有效躲避捕食者的襲擊。
那我們人類的聽覺系統是怎樣的呢?人類的聽覺系統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大部分組成。
最外面的我們叫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部分主要是骨膜,聽骨鍊等部位,至于内耳部分則是由耳蝸、前庭和半規管三部分組成,耳蝸是感受聲音的,前庭和半規管是感受位置的。
耳朵既是一個聽覺器官,也是一個平衡器官,當内耳發生損害的時候,聽力會下降,前庭和半規管有問題的時候,會産生平衡失調,就是頭暈、行走不穩等問題。
大家應該對助聽器有一個大緻的印象吧,其實那就是“人工耳蝸”,主要是通過外界聲波的傳導震動,來讓聽障人群感受到聲音變化的。
一般來說,普通人的聽覺範圍是20HZ-20KHZ的聲波之間。就是說低于20赫茲的聲波,一般人類是聽不見的,同時高于20khz的聲波人們也是聽不見的。
但是聽障人群的聽覺範圍可能會因為聽覺器官受損程度不同以及聽力衰退情況的不同,從而産生“千人千耳”的問題。
聽障人群面臨的尴尬現狀:語言除了對聲音感知得不明顯外,聽障人群還面臨一個相當難堪的現實:語言能力非常差。這不是誇張,而是他們所面臨的一個尴尬現實。
因為語言能力的差,所以聽障人群有一個幾乎被整個社會廣泛認同的稱呼:聾啞人。盡管這個詞更多是指那些聽力損傷程度較重,從而無法正常表達的人群。但是,在很多人眼中聽力障礙與聾啞其實是劃等号的。
如果說聽力損傷程度較重的情況已經無法重新獲取語言,那麼那些聽力損傷程度較輕的孩子可以重新擁有語言嗎?可以,但很困難,需要家庭和專業機構的及時介入。
但是,由于整個社會長期的“誤解”,導緻很多聽力損傷程度較輕的聽障兒童也無法得到重視,甚至在社科院的一篇關于聽障兒童家庭的調查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回答。
那是一位三線城市的媽媽,一家五口中三個人都是聽障人士(兩個孩子是遺傳),在被問及為什麼沒有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做專門的康複訓練時,這位媽媽疑惑地問道:“耳朵聾了還能說話?”
在她的認知裡,似乎耳聾就等于是聽力障礙。所以,直到兩個孩子都已經十一二歲了,她才從調查員的口中第一次知道原來有些聽障人群是可以講話的。
但可惜的是,她的兩個孩子已經錯過了最合适的康複時間,留給這個家庭的,或許仍是手勢和無所不在的,寫滿各種注意事項的紙條。
聽力障礙語言康複,能幫助兒童到什麼程度?
目前國際醫學界對聽障問題通用的治療辦法就是嬰兒期手術 恢複 專業的語言糾正,這是因為對部分先天性聽障兒童來說,在嬰兒期的手術可以大幅降低聽力損傷帶來的危害,延緩聽力損傷的程度。
一般來說,專業性的語言機構會根據聽障兒童本身的語言情況制定方案,但在這之前,還需要對聽障兒童進行一個評估,評估的内容包括認知、敏感度、語言接受能力、交互能力等等。
專業性的聽障語言矯正不僅能夠幫助兒童對語言功能的全面恢複,還能通過語言刺激、語言引導、行為輔助以及心理康複等手段,對兒童的性格、心理以及其他方面進行恢複。
因為很多聽障兒童由于長時間缺乏正常的表達和社交,所以他們的性格會在長期壓抑中變得相對偏激,這時候就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介入,否則可能會形成暴力、極端的性格。
寫在最後,算是好消息
去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提案,希望可以将助聽器、人工耳蝸納入醫保,盡管目前這項提案還未完全通過,但與聽力障礙有關的29項“福利”已經開始推廣,尤其是聾兒的測試醫治費用正在逐步納入各地政策的補貼當中。
這是好消息,我們也希望這樣的好消息越來越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