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加班到深夜,寫的東西改了一版又一版,還是沒有通過。
你趕着末班地鐵回到家,合租的室友還沒回來,客廳一片漆黑。
你躺在床上打開手機刷社交媒體,看到有人在全世界旅遊,有人流離失所;有人撒糖,有人分手。
你忽然覺得,這一切,究竟有什麼意義?
工作每天都在重複;一起住了半年的室友還是面目模糊;網上的世界都是兩個極端,不是精彩極了就是糟糕透了。
你發現自己好像什麼也控制不了,虛無感可以把人吞噬。
你覺得一切都沒有意義,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你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有病。
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訴你:“沒關系,我也有”。
被虛無感籠罩的年輕人
在《脫口秀大會 》第四季的主題賽中,呼蘭講“年輕人工作前,會思考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想不明白,他甯願不工作”。
呼蘭講在路邊遇到一個年輕人,年輕人說自己是詩人,呼蘭立馬明白了:就是沒工作。
這個年輕人對呼蘭說,看不到工作的意義,也看不到人生的意義。
我不知道,呼蘭是否真的遇到了這樣一個年輕人,但我知道,身邊這種狀态的年輕人很多。
他們每天按時上班,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
對工作說不上讨厭,但也不喜歡,沒有動力做得更好。
他們知道,老闆總是在給自己畫餅、和同事之間相處要小心翼翼、考核自己的永遠是一堆堆冰冷的數字。
還有那些防不勝防的職場文化。
時間久了,他們會發現,自己的工作内容不會對現實生活産生影響、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成果會怎樣轉化、任何人随時都可以頂替自己的崗位。
除了工資、福利、社會地位這些看得見的回報之外,當他們想從工作中尋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歸屬時,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一片荒蕪。
他們頻繁跳槽,試圖尋得一份安定。
根據招聘網站的數據顯示,不同代際之間的第一份工作時間,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從70後到00後,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從84個月降到了11 個月。
自己的工作有什麼意義?除了賺得一份工資,好像沒有其他答案。
于是,他們對自己的工作不再抱有更多期待,陷入到一種無所謂的虛無之中。
這種虛無感,還體現在他們對戀愛的态度上。
梁海源在“戀愛,我想和你談談”主題賽中講到:年輕人都不親自談戀愛了。
他們專注磕cp,喜歡看别人談戀愛,天天追問自己磕的cp什麼時候結婚。
但真正到了自己身上,戀愛卻成了避之不及的存在。
年輕人不是不期待愛情,隻是吃過戀愛的苦後,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對親密關系産生了恐懼。
吳星辰提到自己為了戀愛還專門去健身房練過腹肌,何廣智說自己嘗試通過買衣服變得自信,之前的戀愛,經曆的都是打擊。
年輕人不知道,自己無意的哪句話會成為争吵的導火線,于是他們覺得感情過于脆弱;而鋪天蓋地的負面戀愛新聞,也在加深着他們對戀愛的恐懼,感歎單身才是真正的快樂。
對自己失望,對感情失望,在他們眼裡,那些甜甜的戀愛隻存在于綜藝、小說、偶像劇中,但不會出現在自己身上。
既然無法把握,不如索性放棄。
無論面對工作還是戀愛,他們覺得自己能決定的東西太少。
于是,對他們來說,一切都沒有意義,也都可以無所謂。就像錢德勒在《漫長的告别》中寫到的那樣:“毫無感覺是真的。我心裡就像群星之間的太空,空蕩蕩的什麼也沒有。”
“虛無”為什麼會成為常态
造成這種虛無感的原因之一,是網絡和現實的割裂。
網上的戀愛都是俊男靓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博主們的生活豐富多彩,永遠換着目的地旅行,下午茶永遠是别人很難叫出名字的水果,處處寫着精緻。
我們習慣和他人比較,“成績體重身高工作房子大小”,什麼都要和别人比較。
正如王勉說的“痛苦的情緒大都來源于别人”。
一起進公司的那個人比自己先升了職,等到自己升了職後又發現相同的職位人家年齡比自己小。
哪怕有一天,不想和别人比了,也要說一句:我的心态比你們好。
網絡和現實,構成了兩個世界,自己生活在一個世界,别人生活在另一個世界。
這之間的巨大落差,好像怎麼努力也趕不上。
即便不比較,千奇百怪的職場文化也讓年輕人覺得無力。
楊蒙恩說自己 “不理解職場當中的任何一個規則”:大家都要起一個不知道什麼意思的英文名,和老闆在一起吃飯還要專門培訓。
工作還沒怎麼做,職場社交就先讓人頭大了。
張灏喆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以前什麼亂七八糟的表情包都發,什麼亞洲王趙四嘴角抽搐,黑人一頭問号”“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回不去了,我的表情包裡,新加入了從嚴肅到活潑六種不同風格的OK,鞠躬和磕頭兩種不同姿勢的謝謝老闆”。
“難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以外的人情事故”。
年輕人無力改變,隻能盡量融入。
他們在公司扮演一個活力無窮、外向積極的自己,心裡恨不得所有人都看不見自己。
兩個分裂的自我,會讓人恍惚,到底哪個自己才是真實的。
脫口秀演員們可以通過段子吐槽,但現實中的年輕人并沒有多少這樣的機會。
于是,他們的世界越來越封閉,從不向旁人袒露自己的内心。
他們習慣在網絡上解決一切,卻對自己周圍的世界很陌生:不了解社區生活、每天都碰見的保安不記得長什麼樣子、不認識一起合租的人……于是出現了人類學家項飚提出的“附近的消失”。
年輕人“自己身邊的世界成為一個要抛棄,要離開的一個東西”,而不是完全浸入。網絡提供給年輕人的便捷,讓他們成為“一個自己純粹原子性的個人”,隻關心自己,或者關心全世界,對這中間的附近沒有興趣。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劉擎在《2020西方思想史年度評述》中也提出了“生活本地性的瓦解”:“影響生活的變量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遙遠和複雜”,個人“對生活的掌控感處在莫名的威脅之中”,因為影響和決定個人生活的,可能是遠方的、未知的力量。
而個人面對這種力量,無能為力。
看起來,一切都是理所應當,堅硬而沒有出口。
年輕人很難從身邊抓住什麼,也很難改變什麼。
無可奈何的虛無感,就這樣籠罩了他們。
走進現實,才能打破虛無
當年輕人意識到問題所在,想要打破這種虛無感時,他們首先要做的是,和自己周邊的世界産生聯結。
去看一場電影、去在公園的長椅上坐一個下午、去聽一場脫口秀。
體驗那些放松、惬意和快樂。
當你走出家門,你和周邊的世界就有了關系;當你不經意間抛出一個梗,身邊有人恰好能接上時,你們之間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歸根結底,隻有兩個字:去做。
盡管我們一次次喊着躺平和退休,但真正躺在家裡無事可做的時候,也未必如我們想象得那樣快樂。
王建國和洋在節目裡提到他們辭職待業的經曆,那時候他們覺得人不能為了工作活下去,“應該為了夢想活下去”,可辭職之後,沒有了收入,“夢想就是活下去”。
他們隻能回家啃老,但回家後,父母倒垃圾都會讓洋覺得“原來廢物是可以扔的”。
如果看不到工作的意義,呼蘭的觀點是先做事再想意義,“意義有多大取決于事做得多大”。
隻有先去做,才能有發現意義的機會。
戀愛也是如此。
經曆幾次打擊,可能會讓人灰心喪氣,害怕戀愛、恐懼結婚,楊千嬅說自己年輕時也是這樣,但後來還是遇見了自己的丈夫,一起吵吵鬧鬧走過了二十幾年, “所以還是要多給自己點機會,多多談戀愛”。
哪怕是至今也沒談過戀愛,何廣智依然相信“甜甜的戀愛可以抵禦生活中所有的苦”。
至于那些網絡上的完美愛情,大多都是加了一層層濾鏡。
曾經有戀愛綜藝邀請小北去參加,但他覺得那些綜藝裡的戀愛雖然看上去甜,但“太假太會演”。
他說現實中的愛情,雖然都是互相折磨,但“在現實中勇敢戀愛,體驗了真實的痛,才能體驗到真正的快樂”。
還有那些累積在心裡的負面情緒,當有一天,你意識到它們已經影響到自己生活的時候,就要行動起來,展開自救。
很多人說自己通過脫口秀獲得了治愈,但李誕認為,這隻是一檔綜藝節目,這還遠遠不夠,一定要先努力講出來,要去看專業的心理醫生。
隻有這樣,“都有病”的我們,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救。
我們都害怕不确定性,但在這個極速變化的年代裡,不确定性遠遠勝過了确定性。
對年輕人來說,想要打破這種不确定性帶來的虛無感,依然需要懷抱勇氣,邁進現實,直面自己的真實生活,和它們短兵相接。
隻有如此,才能建立屬于自己的生活秩序。
也隻有如此,現實給予的回饋,才能趕走那些足以吞噬人的虛無。
正如王建國和洋說的那樣:工作确實困難,但困難是人的剛需,如果沒有困難,任何事情,都會變得毫無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