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起源和由來?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于節氣,與此時天象物侯的特點有關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生氣始盛,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潔齊而清明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号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清明節的起源和由來?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于節氣,與此時天象物侯的特點有關。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生氣始盛,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潔齊而清明。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号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
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曆史悠久,由來于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信念自古延續,祭祖習俗經曆代沿襲已成為清明節的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例如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别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将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介子推,保護晉國的大公子——重耳出逃,在饑寒交迫之際,為了不讓重耳餓死,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來給重耳吃。後來重耳當上了晉國的大王,要給介子推封官,介子推不肯做官,隐居到大山裡。 有人為了把介子推逼出來,建議放火燒山,結果火燒了好多天,介子推依然沒有出來。等火熄滅後,介子推的屍體被人們找到。重耳後悔不已。為了紀念介子推,規定這一天為寒食節,後來就演變成如今的清明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