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防汛工作即将進入“七下八上”關鍵期(一般指7月的下半個月到8月的上半個月)。7月8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兼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介紹,目前已從防汛責任、預警研判、轉移避險、搶險救援、救災救助等5個方面做好應對工作。
防汛責任要突出實。進一步夯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汛責任,督促各地建立健全省、市、縣、鄉、村五級防汛包保責任。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兼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預警研判要突出準。每一次重大的災害性天氣過程,氣象水文部門要科學精準地監測預報,各級防指要組織跨部門聯合滾動會商,精準研判風險,及時發布預警,做到應急響應的關口前移,有針對性地安排部署防汛應對工作。
轉移避險要突出早。加強監測預報,提早發布預警信息,提前果斷地轉移受威脅的群衆,做到“三個堅決轉移”,也就是"達到預警阈值時堅決轉移,發生險情異動時堅決轉移,險情不能準确判斷的時候堅決轉移",切實做到應轉盡轉,應轉早轉。
搶險救援要突出快。根據雨情汛情的特點,針對重點部位和薄弱環節,提前預置搶險救援力量,确保快速反應,一旦發現重大險情,能夠迅速協調各方面的力量投入搶險救援,做到險情災情早發現、快處置。
救災救助要突出細。督促各地及時統計災情,快速下撥救災物資和資金,細化受災群衆的安置方案,确保受災群衆有飯吃、有衣穿、有幹淨水喝、有安全住處、有病能及時醫治。要做好受災困難群衆的幫扶和社會救助,防止因災緻貧返貧。同時要加強衛生防疫,統籌做好新冠疫情防控,防止大災之後有大疫。
周學文介紹,在強化救援隊伍能力方面,消防救援隊伍組建了水域救援力量4.3萬人;森林消防隊伍統籌了4000人赴13個省份前置備勤,就近就快地投入救援。同時指導地方與駐地中央企業的511支、8.7萬餘人的工程搶險力量進行對接,做好随時搶險救援的準備。
7月4日,河北石家莊,主汛期将至,為提高防汛搶險實戰能力,當地救援力量在開展防汛綜合演練。翟羽佳 攝/IC photo
近年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和專業搶險隊伍配備了無人機、動力舟橋、砂石自動打包裝袋機等先進适用裝備。在14個重點省份部署了直升飛機30架,支持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5個省市建造了7艘大型工程搶險救援船,主要承擔長江中下遊和淮河流域的水上搜救、工程搶險、調度指揮等任務。
同時,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89座儲備倉庫,儲備了總價值34.28億元的中央防汛抗旱和救災物資。最近國家防總辦公室、應急管理部和财政部又聯合下達了3.48億元的中央防汛搶險救災物資采購計劃,進一步補充更新中央防汛搶險救災物資的儲備。
焦點1
洪澇和地質災害受災群衆救助情況如何?
今年入汛以來,南方多地遭受極端強降雨過程,造成了嚴重的城鄉内澇、山洪地質災害,部分地區交通、電力、通信中斷,群衆的生産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周學文介紹,今年以來,全國因洪澇災害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衆123.9萬人次,目前,受災群衆絕大多數已返回家園,還有約1.2萬名受災群衆仍居住在政府安排的集中安置點,基本生活得到了妥善保障。
針對極端災害情況,将從幾方面做好救災救助工作。周學文說,包括及時通過多種渠道将災情報出來;督促指導災區各級部門進一步落實搶險救災包保責任制;強化汛情災情分析研判,提前組織人員轉移避險;及時将救災物資發放到位;保障好受災群衆的基本生活。
焦點2
入汛以來全國天氣氣候有什麼特點?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負責人王亞偉介紹,全國自3月17日入汛以來,平均降水量為280.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0.7%,為2017年以來曆史同期最多。其中,降雨呈現出南北兩條多雨帶的特點,在南方,珠江流域的降水量為曆史同期最多;在北方,遼河流域降水量為曆史同期第二多。全國平均氣溫為15.8℃,比常年同期偏高了0.7℃,這也是曆史同期第二高。6月我國平均氣溫21.3℃,較常年同期偏高了0.9℃,為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最高。6月25日,河北省、河南省分别有90個和29個國家氣象站氣溫達到或超過40℃,其中河北的靈壽縣達到了44.2℃,為今年出現的最高氣溫。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負責人王亞偉。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南方暴雨過程多,落區重疊。入汛以來,共出現了18次區域性暴雨過程,特别是5月以來有11次,累計雨量大、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降雨落區高度重疊。
降水強度大,極端性明顯。廣東、廣西兩省份降水量均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曆史同期最多。特别是5月21日至6月21日華南龍舟水期間,廣東、廣西、海南島中東部累計降雨量普遍有200到500毫米,部分地區達到了600到1000毫米。
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台風“暹芭”較常年初次台風登陸的時間偏晚、強度偏強,具有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風雨強度大、局地對流強、台風外圍出現多個龍卷的特點。“暹芭”台風殘餘環流先後影響了16個省(區、市)。同時,強對流天氣頻繁,局地災害影響重。
焦點3
城市排水防澇應對情況如何?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司長王志宏介紹,前一段時間,南方地區局地發生極端性強降雨,多地城市出現積水内澇。到7月7日,全國有52個城市因強降雨出現不同程度的積水内澇達73次,數量與去年同期持平,沒有因城市内澇造成人員死亡的情況,城市供水供氣等生命線工程基本正常。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司長王志宏。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王志宏介紹,入汛前提前部署開展隐患排查整治、排水管渠的疏通、設備的維護、應急演練等備汛工作,公布了全國692個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責任人名單,強化了責任落實。結合去年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教訓,在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内做了深入培訓,培訓人數近9000人。
入汛後,住建部指導地方做好應對工作。各地的住建部門與應急、氣象、水利等部門實施信息共享和會商聯動,第一時間發布暴雨預警信息和啟動應急響應,通知有關單位和居民提前做好防範。從7月4日起,還組織了城市排水防澇的大調研,由司局級領導帶隊,分成了5個組,對17個省份、近50個城市進行現場指導排水防澇等工作。
同時還會同發改委、水利部印發了《“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建設行動計劃》,明确了重點任務和要求,持續推進排水防澇體系建設。
焦點4
珠江流域汛情嚴峻,如何應對?
近期,珠江流域發生了兩次流域性較大洪水,其中北江發生特大洪水。水利部門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在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問時,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司長姚文廣介紹,5月下旬到6月中旬,珠江流域北江、西江中遊降雨量均列1961年有完整資料以來的第一位。近期受台風和冷空氣共同影響,珠江、長江中遊、淮河、海河、松遼等流域出現強降雨,其中珠江流域降雨區和前期高度重疊。
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司長姚文廣。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編号洪水多,分布集中。全國主要江河共發生9次編号洪水,為1998年以來同期最多。珠江流域西江、北江發生7次編号洪水,為1949年以來最多。
洪水量級大。珠江流域發生兩次流域性較大洪水。其中,北江發生的特大洪水為1915年以來最大。
中小河流洪水多發頻發。全國共有487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較1998年以來同期偏多八成。同時,水利工程損失重。
姚文廣介紹,水利部加強滾動預測預報,水文部門共發布洪水預警1912次。分别向防汛責任人、社會公衆發送山洪災害預警信息2563萬條、10.1億條。先後啟動10次應急響應,累計派出24個工作組、專家組。水利部主要負責同志多次主持會商,并在珠江流域防汛關鍵時期到廣東、廣西一線指揮,調度運用以河道及堤防、水庫、蓄滞洪區為主要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充分發揮防洪工程體系的減災作用。全國共調度運用2160座次大中型水庫攔蓄洪水,減淹城鎮910個次,避免人員轉移506萬人次,發揮了極其重要的防洪減災作用。
6月23日,廣東清遠英德市,珠江流域遭遇近15年以來最強“龍舟水”,夾在北江與連江之間的廣東英德遭遇特大洪水災情。圖/IC photo
如防禦北江洪水過程中,綜合采取“攔、分、蓄、滞、排”措施,系統調控特大洪水。聯合調度飛來峽、樂昌峽等13座重點水庫,精準削減石角站洪峰流量1100立方米/秒。果斷啟用潖江蓄滞洪區。及時利用下遊蘆苞閘、西南閘分洪。通過以上措施,将石角站洪峰流量削減至18500立方米/秒以下,低于北江大堤設計行洪流量,确保了北江大堤和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
在防禦西江洪水過程中,聯合調度運用幹支流水庫群。調度天生橋一級、龍灘等骨幹水庫全力攔洪。調度支流郁江百色、柳江落久、桂江青獅潭等水庫攔洪,減輕柳州、桂林等地防洪壓力,并和幹流洪峰錯開。調度在建的大藤峽水庫,提前預洩騰庫,發揮精準削減洪峰的關鍵作用。上述措施削減梧州站洪峰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以上,降低梧州水位約1.8米,降低珠江三角洲西江幹流水道水位約0.4米,保證了西江沿線防洪安全,避免西江、北江兩股洪水遭遇。
焦點5
今年地質災害頻發,如何防範?
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于海峰介紹,今年上半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4872起,直接經濟損失8.4億元,造成75人死亡或失蹤。與前五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地質災害發生的數量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分别增加165.6%和8.9%,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與前五年同期平均值持平。但是,上半年發生地質災害的數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數量。
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于海峰。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今年上半年,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255起,涉及可能傷亡人員4315人,避免了直接經濟損失2.9億元。
上半年,特别是5月底以來,南方多省份遭遇多輪強降雨,地質災害多發群發,特别是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6省份發生4000多處崩塌、滑坡、泥石流,而且多發生在夜間,規模小、分布散、成災快,造成了一定的人員傷亡。6省份累計派出工作組5萬批次、20多萬人次,巡查排查隐患46萬餘處次,轉移人員30餘萬人次,成功避險196起,避免了可能傷亡人員1861人。
據介紹,自然資源部已組織了4次視頻調度會,有針對性地部署強降雨區地質災害防範應對工作。上半年啟動了5次地質災害防禦響應,這也是曆年來最多的一次,派出67組、238人次專家工作組赴相關省份加強技術指導。
今年新建的2萬多處普适型監測預警設備在汛期前全面投入運行,增強了技防能力。同時,加密風險預警,滾動發布未來24小時、72小時和未來7天國家級地質災害風險預警。
他表示,即将迎來南北兩線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的嚴峻挑戰,自然資源部将緊盯強降雨區,統籌做好南北兩線地質災害防範;提前滾動發布預警。探索實行“隐患點防控”向“隐患點 風險區雙控”轉變,指導督促地方加強對隐患點外臨溝、臨崖、臨坡等重點地段風險排查,在遭遇強降雨和高風險預警時堅決組織受威脅群衆提前轉移。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陳靜 校對 吳興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