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03:30:23

全文共計3500字,由頭條簽約賬号@闆栗和酥餅是隻鳥原創并發布,此文為本賬号視頻修改的文字版,旨在方便無法觀看視頻的讀者閱讀。轉載請聯系作者~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1

開頭我們必須得提到一件事:

我們都是視覺動物。

可能你會覺得語言才是我們人類的專屬,但其實我們真的不擅長分辨聲音,我們最厲害的感官,其實是視覺。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2

我們去形容一個陌生的東西,也是從視覺特點入手。比如看小孩子見到狗,看到小狗他會說“有隻小狗”,看到大狗他會喊“大黃狗”,你看到樹枝上蹲着一隻陌生的小鳥,第一反應一定是“這有一隻白色的小鳥”,你的第一反應絕對不是這有一隻叫聲是單音節的鳥。

就算是你去飯店點菜,你對一道菜的第一反應也一定是“它看起來挺好吃的”你才會點這道菜對吧。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3

即使是沒有語言,我們眼睛表達和接受的信息也已經能讓我們正常溝通了。所以有句話叫“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個說法在生物學上其實也有一定道理。

除了視覺,我們聽覺、觸覺、嗅覺相對于其他生物非常差。其實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感知這個世界都是通過視覺,包括犬科動物。我們一直以為犬科靠嗅覺,其實狗的嗅覺和鲨魚、蛇和飛蛾比起來,那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比如蛾子,蛾子的氣味感受器幾乎是遍布全身,雄性蛾從幾公裡以外都能聞到雌性娥身上的信息素。鲨魚在海裡,能通過嗅覺感受到将近2公裡外的一滴血,然後來覓食,它們的大腦有2/3是控制嗅覺的。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4

還有一個誤解,哺乳動物裡的蝙蝠。普通人都認為蝙蝠沒有視力,它們靠聲波定位出行。但其實這也隻是一部分蝙蝠靠回聲定位而已,很多白天行動的果蝠,其實人家視力也好着呢,蝙蝠的大眼睛也很有炯炯有神的。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5

幾乎所有哺乳動物都進化出了非常敏銳的視覺,而視覺綜合能力最強的,就是人類。因為人類是少有的能分辨三原色的哺乳動物。其他哺乳動物,基本上都是色盲,比如貓科動物,它們視覺的優勢是動作捕捉而不是顔色分辨。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6

人類的祖先免疫力很差腸胃脆弱,常年在野外生活又是雜食動物,必須得學會分辨有毒的東西才能活下來。我們對于五彩斑斓的顔色,是非常敏銳的,這種敏銳,刻在了我們的DNA裡。因為我們的祖先在野外學會了怎麼分辨毒蘑菇和有毒昆蟲,這些東西往往都是顔色鮮豔的。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7

放到現在來說,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群人,你第一時間注意到的絕對是那個穿得最豔麗服裝的人,而不是那個長得最好看的人,也不是那個噴了香水的人。

我們但凡在自然界看到花花綠綠的玩意,暫且不管認識不認識,肯定知道這東西一定不能吃!自然界有很多東西,你一看它的顔色,就知道這玩意不好惹,你就會莫名感到恐慌。就好像我們站在高處向下看,也會莫名感到恐慌一樣。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8

今天我們講【藍色的生命】,因為藍色的東西的确比較少。而且很多藍色的東西,很有意思,第一個我們要介紹的就是【鲎】。

關于鲎,我們有幾個誤區先說明。第一個誤解,就是你可能會聽說鲎是世界上唯一藍色血液的生物。不對,我們可以說鲎是藍色血液的代表動物,但絕對不是唯一。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9

我們人類的血液是紅色的,因為我們的血液中有鐵離子,所以我們的蛋白顯示出紅色,叫血紅蛋白。

生物課上都學過,血紅蛋白和氧氣結合,運輸氧氣對吧。但其實可不是血紅蛋白才有這功能,藍色血液的生物,它們運輸氧氣的叫【血藍蛋白】,沒有鐵離子,它們是銅離子。

大多數的無脊椎動物都是不含血紅蛋白的,比如蜘蛛、某些烏賊,甲蟲,體内都是血藍蛋白,所以我們不能說鲎是唯一的藍血生物。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10

我們對鲎的第二個誤解是,認為這東西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你還會發現很多趕海視頻裡,都在捉這個東西,還有帶回家吃的,怎麼也沒人管呢?

因為這東西其實根本算不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就是一個省級保護動物,所以管控也沒我們認為的那麼嚴格。在東南沿海地區,你會在集市上看到很多鲎殼繪制的裝飾品,也都在正常流通。但是得聲明,雖然人家沒升到國家二級保呢,但是我們也不要去捕捉和食用了,因為鲎的數量已經很少了。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11

鲎的數量減少,主要原因不是捕殺食用,是因為制藥。鲎的血液有一個非常神奇的效果,就是遇到細菌就快速凝固。

大家身邊可能有醫生或者食品制造之類的工作人員吧,問問他們也應該知道,藥品和食品出廠前經過的各項檢驗裡,有一項檢測叫【熱源檢】,所謂的熱源就是内毒素。鲎的血液制作的試劑,就能快速準确檢驗制作的藥品或者食物是不是含有内毒素,是不是健康的。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12

鲎的血液試劑應用面非常廣,當初人們大量捕捉鲎就是為了提取血液。到這你肯定有疑問了,這麼多藍色血液的動物為啥非得抽人家鲎的血呢!因為其他的藍血動物,沒這麼多血啊!

大概每隻鲎可以提取50毫升血液。聽起來很多,但是我們要知道每隻鲎從寶寶長到成年需要8年的時間!因為鲎成長期太長了,我們當初對它們的血液又有大量需求,所以最後科學家們捉着捉着發現,野生鲎都被捉得差不多了?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13

于是人們捉完鲎,隻抽30%的血,再放生,因為抽血30%不影響鲎的生命。但是後來又發現即使是放生了,鲎的數量也越來越少,因為又一研究發現抽血30%以後,雖然不會影響壽命,但是會喪失繁殖能力。

等大家反應過這一茬來的時候,已經晚了。鲎已經快瀕危了。

現在醫學上用的鲎血液都是來自人工養殖了,但是因為成長期太漫長了,8年已經很長了,導緻鲎的血液特别貴,行業裡一升鲎的血液可以賣到1.6萬美金!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14

世界上一共有4種鲎,美洲鲎、中國鲎、巨鲎(另一個學名叫南方鲎)和圓尾鲎,咱們中國目前發現了2種鲎:中國鲎和圓尾鲎,這兩種鲎的區别是尾巴橫截面形狀不同,鲎的尾巴學名叫【劍尾】,所以動物分類上鲎屬于節肢動物下裡的劍尾目。我們平常食用的是中國鲎,圓尾鲎不能吃,因為它含有河豚毒素。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15

不過抛開河豚毒素不說,其實各種鲎,都不推薦大家吃,因為它們血液裡銅離子太多了,吃多了這東西容易重金屬中毒。

藍腳鲣鳥

自然界中的鳥往往顔色非常鮮豔,整體藍色的也不少,比如整體都是藍色的銅藍鹟和大仙鹟,鹟科、卷尾科的鳥好多都是藍色的。我們中國還有雉科下的兩種雞:藍馬雞和藏馬雞,也都是通體藍色,非常漂亮。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16

銅藍鹟

但是一般鳥身上的藍,都是金屬光澤的藍,都是羽毛的顔色。但是現在要說的這個藍腳鲣鳥,隻是腳是藍色的,而且這個藍是正宗的“藍色”。

藍腳鲣鳥是一種主要生活在美國西海岸的大型海鳥,體長能到80厘米,翼展能到150厘米以上,體重都是2斤以上,雌性藍腳鲣鳥體重到4斤也不是稀奇事。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17

藍腳鲣鳥有幾個特點:

第一個,它們頭的抗沖擊性特别強。

我們知道啄木鳥頭部的抗震能力很強,但這和藍腳鲣鳥抗沖擊能力強是兩碼事。啄木鳥高頻率啄樹,它頭部抗震能力強是因為啄木鳥演化出了獨特的頭骨和舌骨,分散了應力的傳播,避免了啄樹時的沖擊力集中在自己頭部。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18

藍腳鲣鳥以魚類為食,平常盤旋在海面30-100米的上空,發現好吃的魚就收攏雙翅,就跟顆流星一樣高速沖進海裡。

你想想那麼高的地方沖進海裡,它頭部得受到多大的沖擊力啊!在一頭紮進海水時,速度能達到将近100公裡每小時。所以它們每次沖進水裡,都會産生巨大的聲響。跟顆魚類似的,能把周圍1.5米内的魚類震暈。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19

因為沖進海面産生的沖擊力太大了,所以藍腳鲣鳥的頭部非常堅硬,脖子特别粗壯,就是為了抵抗這個沖擊力。

不過即使是這樣,沖進海面對于它們來說還是很危險。如果一旦角度沒掌握好,斷脖子喪命也是常事。在美洲西海岸,每年都會上演幾百隻藍腳鲣鳥從高空沖到海裡捕食的現象,偶爾你就會看到某個倒黴蛋沖下去就再也上不來了,那就是進入水面的時候脖子扭斷提前投胎去了。

說完了第一個頭部抗沖擊力強的特點,就是第二個重點了:他們有一雙特别顯眼的藍色腳丫子。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20

到現在為止也不能完全确定為什麼它們會有一雙藍的這麼正宗的腳。隻是根據觀察發現,藍色腳丫和它們的求偶行為有關。

每到求偶季節,雄性藍腳鲣鳥吸引異性的第一個辦法就是要展示自己的大藍腳,這些雌性就跟足控似的,看誰腳丫子藍,就跟誰交配。

不僅是雌性喜歡藍色腳的雄性,藍腳鲣鳥整個種群都對藍色的物品有獨特的癖好。

人類馴服神秘生物簡史(從人類的視覺講起)21

這是一個雄性藍腳鲣鳥的鳥窩,你會發現它們不僅靠藍腳丫吸引異性,它們還會收集很多藍色的東西放到自己窩裡,來彰顯自己的魅力。

這事就好像人類求偶一樣,你有房不行,你還得有個車庫,你車庫裡停的好車越多,那你求偶成功率越大。這些藍色的東西對于藍腳鲣鳥來說,就有一種類似的作用。跟人其他類似的地方是,藍腳鲣鳥其實也是大部分終身一夫一妻制。

所以發現了嗎:

娶媳婦太難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