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葫蘆烙畫福祿壽喜财素材

葫蘆烙畫福祿壽喜财素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23:50:37

葫蘆烙畫福祿壽喜财素材(吉祥福祿葫蘆譜)1

84歲的陶延山,自小就喜愛雕刻葫蘆的技藝。在他看來,自家葫蘆雕刻的技藝必須要世代傳承下去,才對得起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稱謂。

雖然春節假期已過,人們已陸續奔赴工作崗位,但元宵未至,年味依然濃郁。這個中國年,可謂中國元素濃墨重彩。中華文化與習俗,在春節得到廣泛釋放和抒發。揮毫潑墨,自己書寫春聯,一展才情;家人圍坐,勾挑剪裁出美麗的剪紙窗花,貼上窗棂門楣,堪稱一景。家國情懷,未來展望,新春祝福,諸多美好的情感在歡樂的氛圍裡,集中表達。

春聯、剪紙的中國紅,是千百年來不變的美好寓意,而葫蘆雕刻也因福祿的諧音,成為節日的吉祥物。雖然這項傳統手工藝不及剪紙那樣廣泛流傳,但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葫蘆雕刻在節慶文化的元素中,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

在昌吉州呼圖壁縣,就有這樣一戶人家,世代傳承着葫蘆雕刻手藝。2012年,家中最年長的陶延山,被有關部門批準成為呼圖壁縣非物質文化遺産葫蘆雕、根雕技藝傳承人。春節前夕,陶延山老人托付兒子兒媳來到首府,參加左邊右邊書店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春節活動,在現場展示了精湛的葫蘆雕刻手藝,不少觀衆屏住呼吸,陶醉在高超的技藝中。

“葫蘆,諧音是‘護祿’、‘福祿’,自古以來,人們把葫蘆做成工藝品,就是讨個吉祥如意的意思。”84歲的陶延山說,自已雕刻葫蘆近20年了,對葫蘆的寓意如數家珍,自小喜歡這門手藝,就是因為葫蘆的寓意太美好,而且,每當一個新的圖案在葫蘆表面成形,就有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

吉祥之物有淵源

說到葫蘆的寓意,曆史久遠。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考古學家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7000年前的葫蘆及種子,是目前世界上關于葫蘆的最早發現。葫蘆在我國古代有許多記載,同時關于其名稱也有多種說法,“瓠”、“匏”、“壺”、“甘瓠”、“壺盧”、“蒲盧”均指葫蘆。“壺”、“盧”本為兩種盛酒盛飯的器皿,因葫蘆的形狀和用途都與之相似,所以人們便将“壺”、“盧”合成為一詞,作為這種植物的名稱。

據考證,在陶器發明之前,人們為尋找合适的專用取水用具,嘗試着用各種瓜皮取水,在一代又一代的嘗試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葫蘆最适合舀水技術。這一技術的出現,是一次足以與石器和火的發明并列的技術進步。

古人結婚禮儀上,新郎、新娘在結婚當天的新房内共飲交杯酒,就是将葫蘆一剖為二,将葫蘆柄相連,以之盛酒,之後夫婦共飲,表示從此成為一體,名為“合卺(jǐn)”。且葫蘆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們常挂在門口用來招寶、迎祥。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裡葫蘆籽衆多,古人就此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态各異,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古人認為它可以祈求幸福,使子孫人丁興旺。

現在民間傳承的故事中,葫蘆成為一種“靈物”。例如廣泛流傳的“寶葫蘆”故事,就是将葫蘆描寫為吉祥之物,它佑護那些善良的人們,獲得幸福。

葫蘆圖譜多美好

也正是因為葫蘆有着諸多美好的寓意,人們自古就樂于在葫蘆上雕刻花樣,表情達意。而葫蘆造型多樣,品種繁多,更是為民間手藝人提供了不少創意樂趣。

陶延山介紹,時下常見的葫蘆,有亞腰葫蘆、單肚葫蘆、圓葫蘆、油葫蘆、蘋果型葫蘆等等。而葫蘆本身,也為民間建築、裝璜、繪畫、雕塑等方面提供了不同素材。比如,猴子上葫蘆意為見者一家代代有成就,這樣的諧意風俗,自古有之。諸多的葫蘆圖譜,都表明了葫蘆在中華吉祥文化中的地位。

在活動現場,陶延山的兒子陶海濱詳細介紹了葫蘆種植、葫蘆品種以及葫蘆成熟采摘去皮制作全程工藝。陶延山的兒媳黃靜的手藝極其娴熟精練,隻見她穩穩地托住葫蘆,邊制作,邊向觀衆講解葫蘆烙畫技巧:“畫的時候,這個線條筆不能停下來,一停下來就冒黑煙,會把葫蘆燒壞掉的,所以筆嘛,就慢慢地走,穩穩地走。”

陶延山說,雕刻葫蘆的技法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大、中、小三種特制的鋼針,在葫蘆表皮上,以纖細的線條陰刻出所要描繪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後塗上松墨,使線條變得很明顯,行家把這種技法稱為“描寫”,也叫“浮雕”。

另一種技法是用刻刀将葫蘆的殼镂空,以粗犷的空隙線條勾勒出要描繪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行家把這種技法稱為“雕刻”。畫面刻好後,再在葫蘆上下飾以環形卐字圖案,最後配上化學或銀質的底座,作品便告完成。

具體的雕法就更多了,主要有陽雕、陰雕、透雕、陽雕平地、陽雕沙地、陰刻陽雕、雙勾勒等等。刀法則有直刀、平推刀、外側刀、内側刀、順行刀、逆行刀、挑刀、垛刀、切刀等。這些雕法和刀法基本是從竹雕、木刻等工藝中借鑒而來的,施刀要做到五個字:“穩、準、輕、慢、巧”。

陶延山雕刻葫蘆,最常采用的是浮雕,即用烙筆、雕刀在葫蘆表皮上遊走,他的浮雕作品,形态各異,大小不一,題材更是廣泛,既有大氣磅礴的《九龍圖》《十二木卡姆》,也有接地氣的《趕巴紮》《葡萄熟了》《花好月圓》等;雕刻作品,則以镂空為主,比如《鳳飛九天》《福祿壽喜》等等。

在陶延山的家裡,擺放着一堆雕刻工具,諸如定格圓規、斜口刀、直口刀、圓口刀、剪線刀、刻筆、透孔器等足有十幾種。陶延山說,刻了近20年的葫蘆,僅工具就換了好幾套。

傳承福祿前景喜

陶延山退休前是美術教師,園林工藝、工筆白描是他的摯愛。1995年,陶延山退休,自小就跟着五叔學習過葫蘆雕刻的他,撿拾起了這份熱愛,幹脆在五工台鎮幸福村種植了六畝葫蘆地,開始了葫蘆雕刻生涯。

“最開始是用烙鐵烙葫蘆表皮,但筆頭不均勻,而且燙手,時間長了手燙得幾天都麻木,特别費勁。後來知道了,有新的烙畫筆烙畫,才慢慢由不會烙到會烙,用深淺的方式可以烙出好幾個顔色來。”陶延山說。

從最初的表皮繪畫,到刀刻與炮烙、镂空等技藝兼用,創作出包括動物、人物、吉祥圖案、山水花鳥等不同元素的作品,陶延山用盡心力,現在,他已經能做到每一件作品都令人驚歎。

“老爺子一直在堅持創作,簡直廢寝忘食,這種執着的工匠精神,真的很打動我。我覺得我們做兒女的也應該做點什麼,這麼多的葫蘆雕刻技法也得有人來傳承。”陶海濱說。在父親的感染下,2014年,陶海濱開始跟着父親學習葫蘆技藝,不僅把現代元素融入到葫蘆創作中,還投入經費打造鄉村創客葫蘆園,現在,陶海濱又借助互聯網進行宣傳推介,漸漸地前來葫蘆園體驗的遊客絡繹不絕,看着越來越多的人對葫蘆技藝産生濃厚興趣,陶延山滿懷欣慰。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必須要世代傳承才能對得起這個稱謂。我的五叔是葫蘆雕刻家,我自己也是,現在兒子和孫子也都加入進來了。他們雖沒有将雕刻葫蘆作為專職來幹,但是傳承的手藝是專業的。說實話,這門手藝費時費力經濟效益又不大,他們能傳承我的手藝,并且認真對待,我很高興。”陶延山說。(蔡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