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貴州第一個原始部落

貴州第一個原始部落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14:51:45

貴州第一個原始部落?福建最早的名稱是"閩",其土著居民在曆史上稱為閩人,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閩人因分為七族,故稱七閩古代的七閩部落和楚國都是被稱為"蠻"的南方部落“閩,蠻之别也”國語曰:“閩,芈蠻矣”按此所引鄭語史伯(西周末期朝廷重臣,思想家,掌管起草文告、記錄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等)之詞古代七閩為少數民族畬族,畬之音與蛇同古閩人拜蛇為祖先,這種風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閩”解釋為:“東南越,蛇種”說明七閩是一支以蛇圖騰為主的氏族,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貴州第一個原始部落?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貴州第一個原始部落(福建部落的變遷)1

貴州第一個原始部落

福建最早的名稱是"閩",其土著居民在曆史上稱為閩人,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閩人。因分為七族,故稱七閩。古代的七閩部落和楚國都是被稱為"蠻"的南方部落。“閩,蠻之别也。”國語曰:“閩,芈蠻矣。”按此所引鄭語史伯(西周末期朝廷重臣,思想家,掌管起草文告、記錄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等)之詞。古代七閩為少數民族畬族,畬之音與蛇同。古閩人拜蛇為祖先,這種風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閩”解釋為:“東南越,蛇種。”說明七閩是一支以蛇圖騰為主的氏族。

七閩的分布地域甚廣,包括如今的福建全部、廣東東部潮梅一帶、浙江舊溫、台、處三府屬。

按照史籍記載,越國在越王勾踐時一度崛起,但在楚國的打擊下,很快就亡國。周晉王卅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七世孫越王無疆與楚威王作戰,失敗被殺,國亡于楚。據《史記》記載:“越以此散,諸族子争立,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越國亡後,越國王族四散南逃,建立了多個政權,如見于秦漢史籍的閩越、東越、瓯越。

無褚為越王無疆的七世孫,其率領舊部航海入閩,越國國民徙居越遷山(今福州長樂區)。無褚統一“七閩”,自稱閩越王,是七閩之地最早建立的政權。

越部落于華夏民族不同,其生活習慣與中原華夏部落的差别在于:越人須發較少、習慣傍水而居、好水鬥、善于駕舟行筏、還有"斷發紋身"的習俗。但勾踐自稱為夏禹後裔,同北方的齊魯晉衛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識。

越人入閩之後就與七閩土著發生融合,并在閩中傳播吳越文化,閩越部落由此形成。無諸自立為閩越王,成為閩越部落的首領。與當時的越東海王搖同為越王勾踐的後裔。

秦始皇占領福建後,設立閩中郡,廢無諸、搖的王号降為君長,但仍留閩中郡。這是福建歸入中央管理的開始。秦沒有像對南越那樣派守尉令長治閩,秦始皇在福建隻是名義而已,并沒有實施統治。閩中郡是福建最早的建制,轄地與七閩基本相同(實際上它還包括了今江西鉛山縣)。為了加強對閩中郡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閩越人遷移到如今的浙江北部和安徽、江西境内等處;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閩中郡來。這一政策客觀為各地人民的互相融合和閩越人的華夏化創造了條件。

秦末暴發農民起義,無諸率兵由閩中郡北上,閩越軍隊跋涉關山,深入中原,參加中州的農民起義和楚漢戰争達8年之久。作為傳播中原文化的工具的漢語,當時給閩越語言極大的影響。

西元前202年,漢高祖因無諸有功,封其為閩越王。無諸仿效中原在今福州的冶山之麓築城建都,号“冶城”(位于今福州屏山南麓冶山路附近)。

漢廷對閩越地區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從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起,先後把閩中郡土地分封給閩越王無諸、東瓯王搖、南海王織。

閩越國社會以宗族為紐帶,宗族權是王權的支柱。王位是繼承的并獲得漢王朝的認可。王以下有将軍、侯、戶将和隊将等封建職官。在無諸時代,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于是國勢日漸強盛,成為東南地區最強的一支。到郢和餘善時代,在今福州、邵武、建陽、武夷山、浦城建築城邑,經常“舉兵侵陵百越,并兼鄰國”,多次擴大領地,與漢廷相抗衡,成為漢王朝勁敵。

漢武帝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漢武帝派朱買臣率領大軍,兵分四路進攻閩越,無諸的繼承者東越王餘善在閩中築城抵禦漢軍。餘善兵敗,閩越内部發生兵變,餘善被殺。漢武帝把閩越貴族官僚勢力階層、軍隊、部分人口集中的閩越人都遷到江淮一帶居住。漢書·紀·武帝紀原文:東越殺王馀善降。诏曰:“東越險阻反複,為後世患,遷其民于江、淮間。遂虛其地”。建國短短92年(前202~前110年)後,閩越國滅亡,并入會稽郡,歸屬揚州刺史部。

前85年,漢廷在回浦設縣,稱為冶縣,屬會稽郡,這是福建曆史上的第一個縣。冶縣建立之初,戶口不及1萬,主要集中在閩東和閩北山區,居民結構主要是閩越遺民,還有少數南下華夏人。

《漢書地理志》載會稽郡有冶,師古注:“本閩越地。武帝元封初,以閩越數叛,徙民江淮,墟其地。後逃亡者稍出,多居留瓯閩者,不皆越之土人。自立為冶縣。”所以閩越遺民逃亡回來後自立了一個冶縣。”而回浦設縣是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與閩越遺民複出自立冶縣也是同一年。可能是先前設立冶縣的消息傳入閩地,其遺民為了表達臣服,自己先稱為冶縣。由于這個冶縣是當地遺民先自立的,漢廷當然不會把原先準備定當的冶縣搬過去,就先将都尉遷入閩。一段時間,自立的冶縣其實還不完備,但漢廷又順其自然,分設東南都尉,東就以回浦鄉之回浦命名新縣名,閩地就由冶為名。而這個冶很多年還是空的,漢廷隻是拖的态度,應其名,又無行之實,應是由候官兼管,以至民衆又稱之為候官縣。所以至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冶縣改為候官縣(侯官,舊縣名。“侯”本作“候”,清以後通作“侯”)。

由于漢武帝擔心閩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複”,于是将大量閩越人遷徙到江淮一代,“虛其地”,所以使閩地地方曆史出現300餘年的空白,史籍中很少有關于這一時期閩地的記載。直到三國時期東吳重新經營福建,在閩北南平設立建安郡,福建正式處在中原王朝的軍事管制下。

由于福建的閩越北遷,福建中北部一帶人去樓空,福建一帶僅存失勢的閩越遺民,無法形成氣候,對漢人無從構成威脅,因而因秦亡漢興而不得歸的秦人的後裔,開始在福建一帶建立屬于自己的、不受外界幹擾的家園。分散于閩中郡各地的先秦遺民,無不紛紛尋找安靖之處。這前後曆時300多年,這批漢人帶來的漢語在與少數閩越遺民交際中接受土著語言的一些影響,吸收了它的一些語言成分,但基本保留了上古漢語的主要面貌。但是,閩越入雖北遷,這個時期的漢人在當地仍屬少數,所以漢語在這之前還不可能取代閩越族語言。

自西漢設立冶縣,到東漢末賀齊入閩(公元196年),曆時300多年,閩中長期安靖,與外界少有戰事紛争,這不僅使住在福州、莆田、泉州的秦(漢)人得到相對獨立的發展,同時還促使不少中原和江東漢人進入閩東、閩北并與逃遁山林複出的閩越人交融。

到了西晉280年左右,中原闆蕩,五胡亂華,晉人繼續衣冠南渡,他們來到晉江、洛陽江兩岸休養生息,成了規模最大的中原河洛移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