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很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可以說數感是智商的基礎,很多父母會把孩子寫字早作為孩子聰明的标志,但是“兩歲可以教寫數字嗎”答案是“絕對不能”。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孫路弘老師的課程《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在這關鍵一年》。
孫路弘:中國奧數第一人,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1985年全國第一個小學數學競賽班班主任,因教學成績出色1989年被公派澳大利亞留學。
大腦中有負責不同功能的區域,會有數理、有顔色、有說話的,都分布在大腦不同區域中。其中一個位置是杏仁核,圖中底下黑色部分limbic System 就是杏仁核。杏仁核右下角是小腦腦幹,腦幹支撐的是杏仁核,有個藍色的區域通向前葉區。前葉區是負責思考、分析,這就是數理位置。 如果想孩子數學好,主要工作區是左前葉區。前葉起作用是在6歲,但0-1歲,是發育在杏仁核這地方。黑色箭頭所指,沿着藍色區域向上發展。
男孩和女孩這部分的區别主要是杏仁核附近的細胞不同,男孩的細胞在杏仁核附近是大顆粒細胞—幫助男孩有觸覺運動性,運動性和觸覺男孩很快的發育起來,;女孩是小顆粒細胞,女孩更細緻,女孩能安靜的坐的住,小細胞擅長記憶,但是不能過早的開發女孩在杏仁區的記憶力,一旦開發她以後就不能再靈活的理解數學,因為會依賴杏仁核附近的記憶力。杏仁核細胞藍色區域發展就不能到達前葉。
實際上三歲以下大腦的學習是大腦區域數理位置的學習,是從杏仁核刺激往上走的。人生第一年就已經開始了數學敏感期。數學敏感期都是從視覺開始建立的,而視覺就是杏仁核附近的感覺系統建立,杏仁核和小腦附近,展開感覺系統建立,視覺、聽覺、觸覺都是從這兒開始的,從這裡發出信号這是核心部位。
數學敏感期:人生第一年
三個核心要點
1. 注意力為核心:視覺看一樣東西的時長
0-100天内,孩子的視覺從10厘米擴戰到20厘米到30厘米。 3個月以内,嬰兒的視線30厘米以外,看到的是模糊的大體形像。當嬰兒看不清時,靠聽覺來辨别。所以嬰兒3個月以内聽覺極發達,容易受驚吓。這個期間若受驚吓,會破壞杏仁核那個部位的聽覺,長大以後注意力會差。被大聲音破壞的杏仁核上會留下淺的凹痕,有朋友家女兒兩個月帶回老家,家裡脫玉米,聲音超大,這個時候對小朋友的影響挺大的,朋友聽課以後回想真是後悔死了,可是孫老師也說了,破壞了就沒辦法彌補的……
小月齡孩子的注意力訓練:下圖有些黑色的點。三月齡以内的孩子,當他躺在床上時,留中間的9個點,打印出來,離孩子眼晴正上方15厘米左右的距離,給孩子看。發現孩子盯着看,慢慢地朝右移約90度,大約用10秒。如果孩子的注視中斷,記錄開始中斷的時間。3個月的孩子一般在第3秒就不看了。剖腹産孩子比順産孩子的注意力的要低40%。這個差異能維持到一歲多,之後有可能維持,也有可能改進。3-6個月,可以到15秒。6-9個月後,仍可做這個測試,可去掉兩個點。通常時長會比第一張紙時增加一倍。時間越長,注意力非常優秀。注意力的測試方法,通常也是注意力的訓練方法。
2.視覺關注,觸覺輔助。觸覺輔助是指孩子眼晴看到、聽到東西,手是不是想去抓。如果是,說明觸覺在輔助去抓視覺看到的東西,這叫注意力集中。因為調動了兩種感覺系統,小腦的杏仁核高度運轉,得到大量刺激。
3. 主動觸發變化
一歲前這些都可以訓練,一歲後就遲了。
大腦神經元特點
大腦神經元間的連接主要靠微電流,電流推動微小的電子。不同顔色的電子,作用不同,藍色是理科,紅色是感覺。初期發育階段,推動的是深度還是廣度?什麼叫廣度? 既數過蘋果也數過梨,襪子,樹,雞蛋,玩具,這就是廣度,是藍色,這說的是1-3歲神經元。如果此時教孩子認字,認1、2、3、4,這就是深度,紅色。如果這時教孩子深度,他是沒感覺的,給的是紅色的。如果這時教他數清有幾個要吃的蘋果,他意識到這是好吃的,這時給的是藍色的。藍色多,生物電流就流得快,生物電就會脫離杏仁核往前葉走。數學基因就是這樣形成的,數學基因是沿 着腦圖的方式推進的。這就是大腦神經元的工作原理,這個原理一直可以維持到9歲。但是越往後,神經元電流覆蓋面越廣,難以在一條線上附着,也就是注意力偏弱了。而6歲以後,發展的是周邊性的,無法集中。知道了原理才知道怎麼訓練。這才是學習的核心,要重視學習的系統性。
記憶力與海馬體
海馬體負責記憶。如果孩子在2、4、6歲, 已經出現注意力差的現象,怎麼辦?減少攝入碳水化合物。大腦需要膠質蛋白,海馬體需要膠質蛋白,膠質蛋白隻有蛋、動物蛋白才能提供。增加蛋白質,降低碳水化合物物的百分比(低于30%以下)。
海馬體需要運動刺激。如果孩子每天戶外活動時間少于1小時,出汗時間少于半小時,海馬體周圍不會高速發育,它通不到藍色區域。如果此時早發展記憶力,記憶力占滿了,不會往前走,到不了藍色區域。隻有每天大于一小時的戶外運動和不低于半小時的出汗時間才會刺激海馬體。
快樂與憤怒時的學習
快樂時藍色區域就會往前葉發展,多巴胺激活。多巴胺是帶來快樂的,如果孩子做一件事,出現了多巴胺,下次他還會做這件事。如果相反,孩子做事時,受到斥責,孩子就會緊張和恐懼。緊張和恐懼會導緻從杏仁體發出來的電流中斷,人處于防範狀态,大腦不思考,它在防範可能遇到的傷害。此時腎上腺素上升,傳遞到大腦,阻斷神經電流,身體出現全面防禦,血液都流到手、腳,去為可能遇到的傷害作準備。大腦都沒血了,怎麼思考?家長是應該多創造多巴胺還是閉路?
1901年,外國人就開始研究中國人,特别是猶太人喜歡研究中國人,特别喜歡研究15歲以下的孩子。他們發現,中國孩子的平均智商高于歐洲的孩子。他們發現這跟中國人用筷子有關,手指頭的活動激發了大腦。用手指的次數越多,9歲前都可以用。翻繩不僅刺激手指的運作,還促進空間想像力。手指是随身攜帶的十進制工具,怎麼老師就不允許孩子用手指呢?清點行為是通過手指的觸覺,導緻觸覺、聽覺、視覺同時工作,三覺刺激神經元之間的微電流集體性運作,導緻大腦全方位發作。口算,是老師懲罰孩子的方式,是為了自已省事。所以美、德、日本,專門出了教育法,一個老師不能超過15個孩子。這種情況下,他才不會想要樹立權威,讓孩子做重複枯燥的事。15歲以下,把本應用來發展大腦廣度的時間都用來發展窄度了,就練一件枯燥無味的事。家長不該成為幫兇。
口算還影響消化。嘴是為了嚼食的,說話是後期發展的功能。說話是為了說更廣範的文字,是要發音,學習更多的文字,而不是重複那幾個數字。不斷地重複,大腦指揮發音的部份就局限在那個小的區域了。成長是有客觀科學規律的,0-1歲,以注意力為核心;1-3 歲以玩、觸覺激發為核心;3-6歲 數感形成為核心;6-9歲,是規律感為核心;9-12歲,是以思維啟動為核心。
數感的源起與衰落
數感: 對量的多少的一種感覺。孩子在視覺上認識了3,這3是字還是量? 比如,孩子喜歡吃棗,在桌上擺三堆,分别堆3、5、10個一堆。 測試:如果他直接去選10個的,說明他有數感。3歲以内都可以做這個測試。第一個測試條件是得是他喜歡的東西;第二個條件是得分成不等的三堆。第三是,得讓他主動選擇,父母不能暗示。數感一歲就能表現出來。找孩子喜歡的東西,堆成多少不同的幾堆,如果他奔着多的去,那他就有數感。
3-5歲時,孩子對數感開始有認識。從感覺到認識,孩子眼看到的區域大,沖那而去,這就叫認識。他開始認識到,他數不出來,但是知道那個區域的東西多。如果能數出來,就已經不是數感了。數感是不會數就知道多少。
有些孩子不知道5個比3個多。那是因為教數太早了,還沒量的概念。數感還沒形成,就教認了數字。女孩子是小細胞, 記的是字,不是數感,她記的是:字 字=字。 到4年級時,大量的運算,記憶力不夠了,記憶力跟不上了。當記憶力跟不上時,成績下滑,她更多地調用記憶力,沒法去發展理解力。
數感不能培養,隻能示範,數實物給孩子看。中文字應該提早, 認數字應該拖後,到4歲以後才認數字。數量要早些,因為數量是視覺。5歲就錯過數量的擁有感。要盡量創造在視覺以内,出現同樣物品的不同堆兒,不同堆兒,才能創造數感,這是視覺印刻的作用。
觸覺的基礎性作用
1.觸覺是對數量的理解,量級的比較,操作過程(爸媽在孩子面前,把多的那堆往少的那堆放)的影響。
2.手動,帶動大腦指揮,感受量級。家裡應該有各種幾何圖形的玩具讓孩子去觸碰,顔色要多,同類玩具量要大。5歲以下,讓孩子擁有5樣以上的玩具,是在破壞孩子的注意力,破壞孩子對一件事物的深入性。讀書也是,5歲以前,越精越好。5歲以前,最好讀3本書就行,都讀十遍以上。6歲孩子以前的伴讀,是另一個範疇。
3.父母的具體動作,示範作用。孩子不動父母動,父母數、歸堆兒。伊索寓言,狐狸分奶酪,這些都是數學。
互動模式核心
先說一件事:你一翻孩子的書包,孩子臉色就變。四年級以上,你一翻他書包,他知不知道你要問他什麼事。如果他知道,那麼你已經教不了他了。他已經抵觸你的互動模式了。
1.從吃開始建立互動。孩子在6個月以内,他餓了就給他吃。10歲了,孩子放學餓了要吃,你給或不給?你給或不給的決策依據是什麼? 出于你的方便,與他互動的。孩子是知道的。
嘗試發音的互動。大人與孩子說話,就是一種互動。他知道你的音、調,語氣。稍有變化,他就能預測你。
激勵形成的模式。他要什麼就同意什麼,這就是激勵,失去真正的管教意義。
總結整理如下:
1、課中說五歲之前的孩子玩具種類不要多于5種,玩具不是要種類多,而是同種類的玩具量可以多。很多家長都喜歡給孩子買玩具,各式各樣五花八門,我們家也不例外,聽課後,我把兒子的的玩具歸類後裝了幾個箱子,隻留出了樂高積木、拼圖、書在沙發附近,當然他已經接近5歲了,可以自己去箱子裡找自己喜歡的玩具了……所以就像孫老師說的三歲前是關鍵期,家裡有小寶寶的一定要聽課千萬不要錯過關鍵期。
2、5歲前的讀書盡量精而不在于多。兒子涉獵很廣但是不精,四歲以前孩子經常一個星期隻看一本書,反反複複看,從4歲開始我就每周給他換兩本書,孩子還不願意,原來孩子是在遵循自己的規律,而我确實揠苗助長,好在我及時聽課,及時改變,再加上他現在處于識字敏感期,經常問我這個念啥那個念啥,所以我現在也是精讀。其實最後還是要結合孩子自身來創造合适的方法,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煙火。
3、認數字要晚,認文字可以适量提前,不要阻止孩子用手指數數。數字一般四歲以後再認,數字的創造本來就比文字晚,早認識數字不利于孩子數感的形成,就像課中說的實驗,有的孩子5歲多認識數字5/7/8……但是遇到具體的物品,卻不知道一堆7個的糖比5個的多,因為他沒有數感,有的隻是認識這個數。我兒子在上中班後,好像老師不鼓勵數手指,兒子會用心算,幸好聽了這個課,我鼓勵他用手指腳趾,有時還借給他我和爸爸的手指讓他數。
4、錯過數學敏感期沒有别的方法,隻有戶外運動算是一個方法吧。這一點和我對孩子一直以來的養育不謀而合,大量的戶外運動,超過半小時的出汗,促進大腦海綿體的發育。孩子與兩個小夥伴約好每天晚飯後下樓玩一個小時,同一個小區的也方便,本隻是想着促進身體健康,接觸更多的小夥伴,原來還有這麼多科學道理。
0-3歲很重要,沒錯過得好好聽課學習,錯過的也隻能往前看,事物總有兩面性,生活還得繼續,努力改變後天的環境,去陪伴去愛,沒有比健全溫馨的家庭環境更能激發孩子潛力的了,隻有沐浴在愛中不缺愛的孩子未來才有無限大的可能,才可以飛的更高。
因為每人聽課的感悟都有些不同,可能有的地方沒整理全,建議大家去聽課,可以重複聽,每一遍都有感觸,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