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胃鏡但總感覺胃不舒服?臨床上常見到這麼一些病人,胃鏡檢查往往是淺表性胃炎,肝膽胰腺也未見明顯異常,有的甚至也沒有感染幽門螺杆菌,但是卻有嚴重的消化道症狀,如早飽、嗳氣、惡心、胃痛、嘔吐等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做過胃鏡但總感覺胃不舒服?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臨床上常見到這麼一些病人,胃鏡檢查往往是淺表性胃炎,肝膽胰腺也未見明顯異常,有的甚至也沒有感染幽門螺杆菌,但是卻有嚴重的消化道症狀,如早飽、嗳氣、惡心、胃痛、嘔吐等等;
按照常規的治療方法效果也不理想。這使很多患者誤認為得了胃癌,憂心忡忡;我曾遇到過一個40歲的女病人,曾在一年内連續在不同醫院做了7次胃鏡。
其實,這很可能是得了一種叫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
一、什麼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嗳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不适症狀,經檢查排除引起這些症狀的器質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症狀可持續或反複發作,病程一般規定為超過一個月或在十二月中累計超過十二周,FD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因素尚未完全闡明,其發病的相關因素包括酸、H.pylori感染、脂肪飲食和心理因素等。
1)酸:酸在本病的病理生理機制中的作用未明。多數FD患者胃酸分泌正常,胃黏膜對酸或十二指腸内容物的敏感性也無異常,但抑酸治療對少數患者确實可起到緩解消化不良症狀的作用。
2)幽門螺杆菌(H.p)感染:
流行病學研究未能證實H.p感染與本病之間密切相關,但也無足夠證據排除兩者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但根除H.p确實有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症狀得到改善,所以一般認為Hp感染仍是本病的原因之一。
3)脂肪飲食:消化不良症狀常在高脂肪餐後加重。
4)心理因素:有證據表明,中樞神經系統對内髒高敏感性的發生起重要作用。精神不集中時,機體對胃腸道擴張的敏感性降低,而注意力集中或處于焦慮等精神緊張狀态時,症狀往往加重。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狀和診斷
臨床上常無法找到可解釋症狀的病理解剖學或生物化學異常,具有腹脹、腹痛、腹瀉及便秘等消化系統症狀,并表現為慢性持續性或複發性,涉及的部位包括咽、食管、胃、膽道、小腸和(或)大腸、肛門等。
但缺乏器質性疾病(如胃炎、腸炎等)或其他證據,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在普通人群的發生率達到80%,這些症狀包括上腹痛、上腹飽脹感、早飽、嗳氣、惡心、嘔吐等,且在過去6個月内至少有3個月有餐後飽脹不适、早飽、上腹痛、上腹部燒灼感等症狀,但并無器質性原因可查(包括内鏡診斷)。
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标準(羅馬Ⅲ标準) :
①有以下1 項或多項症狀:餐後飽脹、早飽感、上腹痛、上腹燒灼感。
②胃鏡及相關檢查未見器質性異常。
分為:亞型1:餐後不适綜合征(PDS)和
亞型2:上腹痛綜合征(EPS)。其在臨床上常有重疊,有時難以區分。
診斷前症狀出現≥6 個月,且近3 個月符合診斷标準。
需要注意的是,臨床上必須經過排查報警症狀後方可診斷本病:
有下列報警症狀和體征:45歲以上,近期出現消化不良症狀,有消瘦、貧血、嘔血、黑糞、吞咽困難、腹部腫塊、黃疸等,消化不良症狀進行性加重。必須徹底檢查,直至完全排除器質性病變及其他髒器疾病。
對年齡在45歲以下且無報警症狀和體征者,可選擇基本的檢查予以排除。
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檢查
1)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
2)肝功能、腎功能。
3)病毒性肝炎免疫學檢查。
4)X線檢查、B超聲檢查。
5)電解質及無機元素檢測。
6)胃液檢測。
7)心血管檢查。
8)内鏡檢查:如電子胃鏡,腸鏡,内鏡檢查可發現潰瘍、糜爛、腫瘤等器質性病變。
9)放射性核素(同位素)檢查。
五、FD的鑒别診斷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應與下列器質性病變相鑒别:
1)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指發生在胃或十二指腸球部的潰瘍。在臨床上消化性潰瘍也可以表現為上腹部疼痛、飽脹感、嗳氣、反酸水、燒心、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消化不良的症狀,但上消化道鋇餐透視可發現有突出到胃壁内的叫做“龛影”的不透光影,胃鏡檢查更能直接看到潰瘍病竈的大小及潰瘍周圍炎症的輕重。
2)慢性膽囊炎和膽石症:
慢性膽囊炎或膽石症者常有右上腹部的疼痛和飽脹感、嗳氣等消化不良的症狀,有些患者可有反複發作的急性上腹部絞痛史(此即所謂膽絞痛)。通過腹部B型超聲檢查以及膽囊造影,結合曾經反複發作的上腹部絞痛常能作出診斷。
3)胃癌:
胃癌的早期常無特異的症狀,隻有胃鏡和病理檢查才能發現。但随着腫瘤的不斷增長,影響到胃的功能時會出現消化不良的類似症狀,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但胃癌的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會同時伴有消瘦、乏力、貧血等提示惡性腫瘤的所謂“報警”症狀,通過胃鏡檢查及活組織病理檢查不難确診。
六、功能性消化不良與慢性胃炎
很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慢性胃炎十分相似,在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中,30%~50%伴有慢性胃炎。但其炎症病變程度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輕重并不平行,而且不少“慢性胃炎”患者通過改善運動功能,如給予促動力藥,症狀可明顯改善甚至消失。
内鏡下将慢性胃炎分為非萎縮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兩大基本類型。國内學者重視輕度黏膜的改變,常占80~90%。大量健康人群普查,常存在淺表性胃炎,但臨床上可無症狀,因而常無需治療。
而消化不良是臨床常見的症候群,國内有研究報道,消化不良約占消化内科患者52.6%,其中一半以上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臨床上常見到一部分治療有效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病例,治療後複查胃鏡,其鏡下及病檢結果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這就提示我們有症狀的輕度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屬等同概念。
七、FD的治療
一、一般處理
調整生活方式,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擔心,症狀可能有所減輕,并非都需要藥物治療。飲食調整:避免攝入引起腹部不适的事物,如高脂肪飲食、咖啡、辛辣食物、酒精等。某些潰瘍樣FD 停止或減少酸性食物的攝入;對動力障礙型消化不良,進食易消化的飲食,可能會減少症狀。
二、藥物治療 FD 患者的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用藥要個體化。
1、促動力藥
胃腸運動障礙是FD ,尤其是運動障礙型FD 的發病的主要原因,所以促進胃腸動力成為治療FD 的主要治療方法。促動力劑包括胃複安、嗎丁啉、莫沙必利和依托比利等。
2、助消化藥:
該藥幫助消化作用,多包含消化液中成分或促進消化液分泌的藥物。包括複方消化酶、健胃消食口服液、胃蛋白酶等。
3、抑酸藥
有H2 受體拮抗劑及質子泵抑制劑(PPI) 。雖然目前認為FD患者無胃酸分泌增高,但大多數醫生仍用抑酸劑治療,主要用于上腹痛綜合症。
H2受體拮抗劑主要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PPI 對潰瘍樣症狀者療效可能優于H2 受體拮抗劑。常用的PPI 有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
4、抗Hp 治療
對FD 患者根除Hp 治療并無很強的适應證,在其他方法療效不佳時可試用。根據2015幽門螺旋杆菌共識意見,推薦四聯含铋劑療法。
5、粘膜保護劑
常用的有硫糖鋁、膠體铋、思密達等。通過保護胃粘膜屏障功能而緩解FD 症狀。
6、消脹藥
是指能消除胃腸道中的氣體,使腹脹得以緩解的藥物,又稱消泡劑。臨床上最常見的是二甲矽油散;
7、益生菌:
其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發揮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藥物,用于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腸功能紊亂,其中包括複方嗜酸乳杆菌片、雙歧杆菌活菌膠囊等藥物。
8、抗抑郁藥:
上述治療療效欠佳而伴随明顯焦慮,緊張,抑郁等症狀者可試用抗抑郁藥,消除病理情緒低落、提高情緒,但起效較慢,臨床上可選擇三環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或選擇性5- 羟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作用的抗抑郁藥(如氟西汀),從小劑量開始,使用時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
6、中醫中藥
四逆散,加味逍遙丸,舒肝理氣丸,保和丸等均對FD 症狀有所減輕,與西沙必利比較效果相近。針灸中脘、足三裡、内關、合谷、胃俞、脾俞、關元、天樞等穴位可使胃排空加速。
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預防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飲食中應避免油膩及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暴飲暴食及睡前進食過量;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加強體育鍛煉;要特别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
一、進餐時應保持輕松的心情,不要匆促進食,也不要囫囵吞食,更不要站着或邊走邊食。
二、不要泡飯或和水進食,飯前或飯後不要馬上大量飲用液體。
三、進餐時不要讨論問題或争吵,子曰:食不語。
四、不要在進餐時飲酒、進餐後不要馬上吸煙。
五、不要穿着束緊腰部的衣褲就餐。
六、進餐應定時。
七、避免大吃大喝,尤其是辛辣和富含脂肪的飲食。
八、有條件可在兩餐之間喝一杯牛奶,避免胃酸過多。
九、少食過甜過鹹食品,過多吃糖果會刺激胃酸分泌。
十、進食不要過冷或過燙。
感謝關注胃腸病:科學、嚴謹、專業、通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