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一件看似很簡單的事。但是,其中另有乾坤你知道嗎?面對你真的會“吃”嗎?的疑問,我們該怎樣答複!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著稱,孔穎達曾說過:“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句話的意思是:因為中國是禮儀之邦,所以被稱為夏,而夏有含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所以叫做華。
一句簡單的話我們可以中感受到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禮儀文化的尊崇。中國人重禮儀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餐桌上的禮儀被看的極重。而所有的餐桌禮儀又以大唐時期最為翹首,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大唐深入了解一下大唐最翹首的餐桌禮儀。
說起餐桌禮儀,那不得不提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有關禮儀的規章制度不斷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起初人們的初衷是利用禮儀的規章制度約束自己,這個時期的規章禮儀主要體現在重大節日和祭祀上的行為舉止。
随着時間的不斷發展,周天子時期。規章禮儀制度體系變得越發成熟,相應的也具備了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個時候,規章禮儀已經與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人對規章禮儀制度的崇拜也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個人的穿着,言行與人交往的态度,餐桌飲食等……大到整個國家在軍事和祭祀等重大儀式上君主和臣子所着的不同服裝,甚至不同等級的人,在死後所能夠享有的葬禮規格,也因等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定。
在不斷的發展中,禮儀文化已經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了中國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餐桌禮儀的誕生與不斷成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中國人敬畏自然、用之自然的傳統思想又為餐桌禮儀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自然可觀的地理環境又為豐富燦爛的飲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素材和基礎,在另一方面,由于自其中傳下來的禮儀體系,使得餐桌禮儀也成為禮儀制度中較為關鍵的一部分。
在中國曆史上唐朝是一個對禮節十分看重的朝代,在飲食的餐桌禮儀上,無論是對平民百姓還是官宦貴族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僅如此,在唐朝在不同場合用餐,對用餐者的入席順序,以及吃飯時的坐姿及其他相關行為都有嚴格規定。
在這裡,唐朝餐飲禮儀裡有兩個特别的說法。一個是分餐制,另一個是合餐制,字面上來說,這是兩個非常好理解的概念,分餐制就是在用餐的時候,所有參與用餐的成員都有各自的小桌子,上面擺上隻有一個人分量的飯菜,在同一個房間用餐但各有各的獨立餐桌。而合餐制就是是所有用餐成員都圍坐在一張餐桌上一起吃飯,與分餐制相比合餐制一起吃飯更有人情味。
衆所周知,中國古代是一個封建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自從周禮誕生以來、餐桌禮儀便成為中國禮儀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分餐制則成為了身份,地位以及尊卑之分的重要象征。在相同的聚會場合,年紀、身份都比較尊貴的人的餐食,要比其他人的餐食更加豐富,而在大型的國宴場合,君主的餐食也要比臣子的餐食更加豐盛,這樣的分餐制就是為了凸顯等級與上層者的尊貴地位。
而分餐制度發展到唐朝之後,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突破。唐朝作為我國古代曆史上發展最為強盛的朝代之一,國泰民安、社會發展穩定的社會環境下,經濟發展水平得到快速增強。國家國力強盛,也正如此,吸引了許多外國來朝,除此之外,由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大量南遷,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同時,唐朝的強盛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國使臣定居長安,在對外交流與發展的同時。外來民族在帶來新興的餐桌禮儀的同時也為中國人引進了新的糧食物種。當時的中國在飲食方面已經有了不同種類的蔬菜,還吸納了其他少數民族新的菜色,飲食結構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之前分餐制中每人一張小案幾進行用餐的形式已經不能再适應新的發展。
受少數民族的風俗飲食習慣的影響,一些高型的餐桌和凳子,也開始逐漸進入中國人的視野,使得整個中國的家具結構發生了變化。人們在充分認識這些新的用餐道具之後,逐漸選擇了由原來席地而坐改變為坐在凳子上進行用餐的生活方式。高腳大桌逐漸開始流行起來之後,人們的餐飲禮儀漸漸的由分餐制轉變成了合餐制,餐飲禮儀繁榮的唐朝也就處于這兩種不同用餐形式的過渡時期。
(1)作為主人
如果家裡有聚會。那麼主人需要提前寫好拜帖然後親自送到想要邀請的朋友家,并一一說明時間地點等,以表誠意。并且在客人到來之前到家門口迎接客人,寒暄問候這些都是用餐之前作為主人應該做的準備。
(2)作為客人
到主人家用餐座位的安排要做到“客随主意”就中國的傳統禮節來說,一般是主人坐西向東,主賓坐北向南;而陪客的時候要坐東向西。在餐飲禮儀中,主人和客人的座位在排布上,以主賓為尊,盡顯來着是客的目的。然後是主人和陪客,當所有的人都按照尊卑秩序依次入席之後,在上菜的禮儀裡也大有乾坤。
唐朝的餐桌上,上菜很有講究,一般是用右手握持,左手托捧,除了手勢的要求以外,不同的菜肴,上菜方式也有所不同。單從魚這一道菜來看,就需要在上菜的時候把魚尾的部分朝向賓客,由此可見,唐朝人吃一頓飯都是禮儀與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從簡單的日常生活飲食禮儀裡我們可以感受到,大唐王朝餐桌禮儀文化的嚴謹。
總而言之,唐朝的餐桌禮儀規定森嚴,與仕途命運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平民百姓家如果在餐桌上不注重餐桌禮儀,那麼可能就是會遭到一頓嘲笑。但是如果想要發财升官,以後有機會走上仕途之路那麼一定要好好學習餐桌禮儀,否則餐桌禮儀學不好掉了烏紗帽是小事兒,丢了性命都不誇張。
大唐的餐桌禮儀是我國古代乃至現今社會餐飲禮儀文化發展的先驅,餐飲禮儀在唐朝得到空前發展其背後離不開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是一個極其注重規矩禮教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極力推行禮樂制度的人。
在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中,“禮”也屬于核心思想内容的一部分。後來,随着儒學的不斷發展,儒家文化的影響不斷擴大。自漢武帝時期起,董仲舒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号并用行動實施,儒學思想又在整個中國社會成為正統的思想。這樣的禮儀發展曆史也為後來唐朝的餐桌禮儀繁榮奠定了基礎。深厚的曆史淵源,為餐飲禮儀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儒學居于中國文化中的正統地位的影響下,人們對關于儒學的東西也更容易接受。因此唐朝的餐桌禮儀也是在吸取了前朝的禮儀制度的基礎之上,再結合本朝代的發展而形成了特點鮮明、規範嚴格的禮儀文化。
其次,唐朝餐桌禮儀産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還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即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唐朝向來以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著稱于世,統治者也以一種較為寬松的文化政策,對外來人民實行統治,再加上魏晉時期的人口大遷徙,使得民族融合的情況出現,影響了中原地區的飲食習慣和方式。同時隋朝時期京杭大運河的開辟,更是溝通了南北交通,再加上主觀因素的重要推動作用,及科舉制在唐朝的完善。這一系列條件的出現,都為唐朝的文化和思想的繁榮提供了豐富的基礎,也由此促進了餐桌禮儀的發展。
經濟發展與餐桌禮儀的形成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孟子曾經說過:“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們隻有在生活富足、穿得暖吃得飽的情況下才會有心思去享受生活,懂禮節知禮儀。”
而唐朝時期的經濟,更是發展到前朝所沒有達到的高度,出現了,現在人們都熟知的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在經濟發展迅速中,唐朝體恤百姓疾苦前期還下令銳減賦稅,好的國家政策和社會發展水平穩定增長,以至于唐朝有一段時期呈現出了國家人口暴漲、耕地面積持續擴大、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的繁榮景象。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進一步促進了餐桌禮儀的形成和發展。自在閑暇的生活狀态使唐朝人民在業餘時間才有充足的餘力去豐富和發展餐桌禮儀。
多的不說,作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時時刻刻都需要接觸到的禮儀文化,唐朝時的餐桌禮儀,也不管是對當時還是對後世都産生過深遠的影響。 首先從對當時的影響來看,唐朝的餐桌禮儀文化,豐富了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内涵。
前期形成的餐桌禮儀文化,在整個餐飲禮儀的發展曆史進程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成為分餐制和合餐制過渡的重要曆史階段,并且還形成了唐朝特有的餐桌禮儀,如主人和客人的不同座次、上菜時要講究的禮節,在唐朝時期都有了新的發展。
進一步說,唐朝的餐桌禮儀又分解出來了多個優秀的餐飲文化。例如餐飲禮儀中得茶的禮儀的運用和發展。在古代主人以茶待客以表誠意和尊敬,而現在有藝術有涵養的文化人在待人待客上還是沿襲運用了茶在餐桌禮儀上的優點。
可以說,我們現代的餐桌禮儀在某些方面也吸納了唐朝時期的特點,或者說,繼承了各個朝代餐桌禮儀的優秀部分如在進餐之前以長者為尊,體現的就是傳統儒學思想當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就餐秩序。
同時,在用餐時禁止高聲喧嘩的餐桌禮儀不僅能夠使人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還能夠防止吃飯的時候嗆着噎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由此可見,唐朝時期的餐桌禮儀,對後世也有着深刻的影響。
在我看來,在餐桌禮儀不斷發展和精練的過程中,已經在悄無聲息、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生産生活。優秀的文化無論在什麼朝代都不會被舍棄,如今的我們應該感謝古代先輩們留給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不斷創新中繼承和發展我們迫不及待義不容辭!
作為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稱謂的中國來說,在飲食方面我們在創新發展的同時也在繼承和弘揚我們本民族優秀的飲食文化。在我們看來,中國人的餐飲禮儀規範了一個人的行為規範,對于人的發展來說這是好事,有益于人的發展,同時還培養了一個人的道德情操。
所以尊重和發展我國古代的餐飲禮儀何樂而不為呢。同時,在不斷的學習和認知中我們也明白,我們本民族深遠悠久的餐飲禮儀、美食文化之所以能得到發展,是因為我們後世的人們在不斷的改進和優化。
餐桌禮儀的形成和發展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百姓具有很強的交融性,對人們的生活影響也在不斷地加深。餐飲禮儀不管是從用餐本身的愉悅性還是禮儀本身對人的規範性來看,都有模範作用。對人的發展以及優良品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更是要把唐朝優良的餐桌禮儀傳承下去,為了民族、為了個人發展也為了我們優秀文化的不凡魅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