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治學三境界有哪些

治學三境界有哪些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7 21:47:37

治學三境界有哪些(悟治學三境界議論散文)1

作者/張魯丹

凡事者,都有境界追求。登山,欲攀最高度;探險,想到最極處;治學,要立最前沿。凡人所涉獵的領域,也都有了最佳境界。如長跑,有馬拉松;如藍球,有NBA;水稻高産,有袁隆平;碼頭裝卸,有振超效率;如上天,中國可屬楊利偉。大千世界,林林總總,各有登峰造極。但境界非一日、一年而成,須有漫長而艱苦的曆程。用墨三缸,乃出羲之;一字偶得,淚眼雙流;一人登月,百年人梯;十五束發,五十方知天命。前人偉業,不必盡述。無艱苦備嘗者,無收獲之欣喜;有超群膽識者,方有為人先之嘗。治學亦是如此。晚清學者王國維有著名治學三境界一說,不妨一溫。

第一境界,引了晏殊的詩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請看:西風猛起,碧樹凋落,敗葉遍地,凄冷蕭瑟;無人相伴,孤苦零丁上高樓。假如春風楊柳,綠濃紅豔,或俊男靓女,或騷人墨客,會聚一堂,那高樓一登,又是何等情景與心境!可惜啊,今非昔比,此人甘願獨嘗形影相吊之感,何以上樓去望天涯路?天涯路,無盡頭。望盡者,心中已有目标,但望而未見,在搜尋,在盼望,在等待。不是知己,不是至愛,誰還望盡?用在治學上,這第一境界,要立足高遠,尋定目标,守住寂寞,不怕孤獨,面對治學艱難,要傲然孤立,獨往獨來;對遙遠的理想,不停的追尋,執着地企盼。

我等入門學子,可謂剛見第一境界方向。因為,我們已背井離鄉,不見了往日家庭宴飲,消失了父母目光的愛撫;隻身負芨求學,獨處偏僻異地,食未必可口,衣未必随身,有時冷雨敲窗,凄風襲人,一旦苦悶與何人訴說?一旦煩惱請誰排遣?這對曾受六人呵護,視為掌上明珠的獨生子女來說,可謂空前的孤獨與寂寞。其實,在他人看來,未必不是難得的寂靜清僻的學習好去處。假如,也有如德馨之陋室、音雅之竹樓,脫俗之結廬。豈不是成就了一個登高樓者?所以,我們應當營造這學習的第一境界。比如,離開寝室之喧嚣,杜絕網吧之癡迷;閉其目,不視蜂飛蝶舞;塞其聽,不聞莺歌燕語,不入俗鄉,去效牽手寄托;不結酒友,願棄杯中之物;更尋書館一隅,駕思索之扁舟,遊無垠之書海。身外者,雖孤苦伶仃,形單影隻,但内心者,滿目琳琅,春華秋實。或有如置身帷幄,參與千裡之外的搏殺;或有如目接學海書山的氣象;或有如聞空谷聖者足音。有此追求之人,何不獨上高樓,去望天涯路,又何管他西風凋碧樹,恐怕刀山火海,也會有闖蕩的欲望,以效聖僧玄奘矣。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柳永的愛情詩句。

古今中外為愛情獻身的大有人在。傳說中,孟姜女尋夫萬裡,哭倒了長城。漁家女盼夫歸,潮漲潮落不退卻,化為長伫的望夫石。希臘女教士希洛也為情甘願身葬大海。看來都是為“伊人”而生命在所不惜,至于縮小了點腰圍、臀圍,就無足挂齒了。但是,也是很不容易的。令人贊賞的是對“憔悴”所抱的“終不悔”的态度。用這種對待愛情的态度對待治學,肯定是令人敬佩的。若細想,那“伊人”若是情變了呢,他還悔不悔?看來是不悔的,一個“終”字,就說明了問題。搞學問也有“情變”的問題。有時候,多少次科學實驗也沒成功。航天飛行,絲毫失誤就會連機帶人灰飛煙滅。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經過十幾年的“衣帶漸寬”和無比“憔悴”,總算摘下了這數學王冠上的明珠。他也由一名再普通不過的中學教員變成了永垂史冊的名人。假如沒摘下呢?司馬遷含怨蒙垢,遭奇恥大辱,而身家性命又朝夕難料,身在獄中,心卻處史海如沐春風,繼續潛心修無韻之《離騷》。因此,要深入體會這“終不悔”的境界。将患得患失的思想帶到治學中來,往往會因自己無癡心真情而傷了“伊人”之心的,也就可能出現失之交臂或功虧一篑的憾事。“伊人”将懲罰你,拂袖而去了。可見這第二境界是何等的關鍵。

我等學子,寒窗十載,步入高校,誰不想攀月折桂;耗費家庭膏血,誰不圖回報父母;莘莘學子,誰不“伊人”在心?因為“伊人”在心,脈搏為她砰然跳動,目光被她全部掠奪,腳步向她緊緊靠近,可能因她食不甘味,居不安寝,朝思暮想,更盼望日有所見,夢有所來。這樣一來,肯定人要憔悴,衣帶漸寬了。可以說,“衣帶漸寬”的過程,就是與“伊人”感情日益加深和日益熟悉的過程,也是與“伊人”距離日益縮短的過程。如果“伊人”是目标,則在不停足的路上而與其漸近。如果“伊人”是理想,則在頑強的追求中而見其端倪。如果“伊人”是建樹,則在勤奮的實踐中而生其枝葉。為此而憔悴者,而“衣帶漸寬”有何不值?

其實,情場“伊人”和學中“伊人”,遠非同日而語。試看情場“伊人”的種種表現:心心相印者有,信誓旦旦者有,患難與共者有,相濡以沫者有;但是貌合神離者,口是心非者,朝秦暮楚者,反目成仇者,不也俯仰皆見嗎?可謂情海詭谲,駕禦者要頗費一番腦筋的,弄不好心血白流矣。而學中“伊人”,穩靜端坐,心平如水,脈脈真心等君矣,無非其藏身或隐或顯或高或低而已。

因此,要追求學中“伊人”,而夙興夜寐,而苦心孤詣。那學海徜徉,那書山尋徑,那冷落寂寥,那輾轉反側,個中苦辣酸甜,非學中人是體會不到的。為其“伊人”,願害相思之苦,願顯憔悴之容,又不畏時間漫長,敢于一意孤行,并有獨得其樂,是這一境界的要義。

第三境界,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取辛棄疾元宵夜觀燈尋人的情景。

有追尋的目标,敢于獻身,必然會有回報。在人山人海中無數次搜尋,頸直眼酸,腰僵腿疼,心急火燎。高朗處,沒有;顯赫處,沒有;無遮處,沒有;心儀處,也沒有。蓦然回首之際,在殘燈微光中,在不期然之處,伊人卻在!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非工夫”。該是何等的心情!是啊,回憶那登高時的環境、心緒,再仔細打量自己的憔悴之身,終于發現了為之相思數日、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卻又朝思暮想的“伊人”,怎能不令人興奮不已,狂跳不已。一旦解相思之苦,如此;治學一旦得獲,更是如此!

回憶我們曾有過的學習經曆,在高中時曾對初中時的“疑問”,豁然明白。到大學時又對高中時的“疑問”,頓開茅塞,驚呼:“原來如此”!這也就找到了“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可以想見,在專心治學的路上,肯定會有這樣的收獲:也許會獲鳳毛麟角,也許得曲徑通幽,也許會登高覽勝,也許又柳岸花明,等等。這就是,“望盡天涯路”去尋,又為其“憔悴”而“衣帶漸寬終不悔”,終于進入你視野的“伊人”。作為學子,隻要你為那“伊人”披肝瀝膽,她總會出現在你面前的,或在千裡跬步之時,或在靈感騰跳之時,或在辛苦備嘗之時。

将治學“三境界”作為我們學習追求進步的航标不是正合适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