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衣的由來
死者的殓服。舊稱禭服。中國古代重視喪葬禮儀,先小殓(換上壽衣),後大殓(入棺埋葬)。通常身份越高,小殓衣衾越多、越貴重。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綴玉面罩、綴玉衣服等特殊壽衣。漢代皇帝和貴族的玉衣由此而來,并分為金、銀、銅縷玉衣3個等級。玉衣制度由魏文帝曹丕頒《薄葬诏》後,于黃初三年(222)廢除。
近代漢族壽衣沿用清代冬衣配法,有衣5件、帽1頂、鞋1雙,另有衾枕。外衣以綢為面料。大多繡五蝠捧壽圖案。壽衣顔色,一般為藍、褐色,年輕婦女用紅、粉或蔥白色。此外,還配以被褥,通常鋪黃、蓋白(意為鋪金蓋銀),被面常繡“八仙”。少數鄉村還沿用這類壽衣,但多數農村和城市移風易俗,辦喪事一般給死者穿整齊幹淨的日常生活服裝,習慣上仍稱壽衣。
做壽衣的講究
做壽衣一般要在古曆閏年做,因古曆閏年比平年多一個月,俗稱閏年做壽衣,可以為老年人增壽。所做的布料要用棉線織的布。古時,從被褥鞋帽到内衣、外衣、袍子、鞋襪,均要女子親手做。新時代,一般人家除過做外衣,内衣和鞋帽等都從商店購買,大衣取代了袍子。
舊時做壽衣,有許多講究。外衣裡子用紅布做,子孫後輩會紅火。帽子上邊綴紅頂子,亦象征後輩兒孫紅火。男人壽衣外面多為杏黃色,女人外衣多為青藍、古銅色為主。壽衣無論内外衣,一律不用紐扣,隻用小條布帶。以帶子代替紐扣,暗喻會帶來兒子,後繼有人。
人死後為什麼要穿壽衣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壽終正寝”“入土為安”。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則,就是“光着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挺喪”。
壽衣,俗稱“老衣裳”。先人死後,孝子忌諱言死,而将死人所着衣服冠以“壽衣”之稱。
一般來說,壽衣皆取單數,得吉利之意。同時其量詞亦有不同,上衣不稱“件”而叫“領”(古時候壽衣皆有領),有三領、五領之别;褲不稱“條”而叫“腰”,有三腰、五腰之别。
壽衣隻是一個形式,隻是一個象征,隻是為了讓别人能夠清楚地認知一個事實——死亡。喪禮就像是一個餞别禮,是我們還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對一個要去另一個世界的人最後的懷念。
壽終正寝,人活着風風火火,忙忙碌碌,一生也許都沒有機會打扮自己,人去了,又如寝,穿上壽衣,可以永遠的端端莊莊。
壽衣的質地和樣式,是中國古代财主等有錢人才能穿起的衣服。人死後穿壽衣,是希望死去的人在陰間或投胎轉世做個有福人(鬼)。
壽衣是棉衣,是因為民間相傳死後為鬼,鬼生活在陰間地府,暗無天日,陰風陣陣,為亡者穿上棉衣,再供食品,是希望亡者在陰間能吃飽穿暖之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