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敦煌城裡有八大怪,講得不是千奇百怪,而是敦煌城裡的八種美味小吃。
香水梨要放黑賣,風幹馍馍掰開曬,漿水面條解暑快,驢肉黃面門外拽;
三九鎖陽人參賽,酒棗新鮮放不壞,羅布麻茶人人愛,榆錢也是一道菜。
這一聽就知道敦煌城裡是一座吃貨大愛的美食城。
既然如此,走過路過,不能錯過,中午先來一碗驢肉黃面吧。
這可能是敦煌街頭招牌最多的小吃品種了,常常看到幾家店比鄰而居,雖然低頭不見擡頭見,但是大有一番默默較勁,比試一番的意思。講真,不知道敦煌人使了什麼樣的魔法,硬生生的把一個盛産牛羊的地方,吃出了一個“驢肉”特色,反正吃貨的世界就是的邏輯,不管三七二十一,好吃就行。
如果你問當地人,哪一家的驢肉黃面最好吃?通常給出的答案都是五花八門,有的會說老字号如達記,順張,也有人會說我家隔壁的最好吃,可是大兄弟,你咋不告訴我你家在哪裡就跑了呢?經過一番比較,我們選擇了一家名叫“五味香驢肉黃面館”的小店,藏在一條夜市的橫巷裡,大中午趕到的時候,大概因為已經過了飯點,所以客人還不算多,趕緊尋了個包間坐下來,一人先來上一袋冰鎮杏皮水,酸甜爽口,清涼潤喉,讓我好好緩一緩難熬的暑熱。
驢肉黃面,顧名思義,其實是有兩種食物,驢肉和黃面組合起來的。
驢肉,在中國算是一種相當具有知名度的食物,要不也不會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能夠被拿來與民族象征龍肉相提并論,驢肉的鮮美可想而知。而且驢肉不僅好吃,營養還特别豐富,可以說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肉類。傳統中醫認為,驢肉性味甘涼,有補氣養血、滋陰壯陽、安神去煩之功效。而現代營養學和食品學人維護,驢肉肌肉纖維較細,所以比牛肉、豬肉口感好。但是肉内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生物價值較高的亞油酸、亞麻酸的含量都遠遠高于豬肉、牛肉,如此說來,驢肉确實是肉類中的上品了。
黃面,顧名思義,是因為其色澤金黃而得名。這種黃色不是來自于雞蛋鴨蛋,也不是來自于化學染色劑,而是源自一種生長于沙漠的野生植物“臭蓬蒿”燒成的蓬灰。可别瞧不起名字不咋起眼,正是因為有了這道輔料,才賦予了黃面特别筋道彈牙的口感。
在當地,黃面又叫丢面,一則緣于拉面時不斷摔向面案,即“丢”的意思,二則是黃面拉成後下鍋前,師傅手腕一甩有個“丢掉”手勢,故名。一大團面團在師傅手中上下翻飛,一會兒折疊,一會兒打開,一會兒又擰成了麻花狀,頗有幾番庖丁解牛,以無間入有間的意味。沒多久時間,就拉成了一大把根根纖細,勻稱透亮的細面。根據曆史記載,這種黃面在當地曆史相當悠久,莫高窟156窟(宋)壁畫上就有當時制作黃面的生動場景,可見絕非虛言。
一份标準的驢肉黃面,有幹吃和湯吃兩種。所謂湯吃,就是面煮好後,放入調好的臊子湯中,一邊吃面,一邊喝湯,有幹有稀,圖的就是個痛快。而所謂幹吃,就是煮好的黃面撈出過水晾涼後,澆上一勺臊子,然後撒上油潑辣子,剝上幾頭大蒜,便是一頓價廉物美,既能果腹,又能解饞的好吃食。這裡的臊子也頗有幾分說法,講究點是用香菇末、驢肉丁、水豆腐等原料,勾芡而成,帶着湯汁,但是勾芡得調的恰到好處,不濃不稀,既不能瀉,也不能拌不開,火候掌握這裡面可是有兩把刷子的。水豆腐切成小塊兒,吃到嘴裡,軟中帶硬,又滑又爽。
但是對于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吃貨,如此這般吃法,正宗是正宗,但是不夠過瘾呐,驢肉黃面這麼大的名号,總不能隻有臊子裡面那點點驢肉丁充數吧?
其實這事兒好辦,加肉呗!
老闆娘給了一個特别好的建議,深得我意。一盤面加兩份肉,一份驢腿肉,結實筋道,嚼的過瘾,一份驢肋條,肥瘦相間,汁水豐盈,吃的帶勁。嚯,這下可美了,一大盤子已經被臊子湯汁浸潤,油汪汪,亮晶晶的黃面上,小山般的堆起了上好的醬驢肉,澆上股子當地的熏醋,狠狠的拌上幾勺油潑辣子,一口肉,一口面,呼噜呼噜連着湯汁狼吞虎咽,實在是太美了呢!
這時店裡又端出一盤稀罕菜,就是前面提及的敦煌八大怪中的最後一怪,榆錢(兒)!
現在已經是夏去秋來,這個季節的榆錢應該是春天打下來後冷凍保存的産品,即使如此,也是多年沒有見過的好東西了。色澤依舊是碧綠碧綠的,切得碎碎的,開水裡面焯過之後,混入蛋液,大火爆炒出來,趕緊夾上一筷子,嗯,還是小時候的那個味道,心裡就更美了!
驢肉,黃面,榆錢,杏皮水……這頓飯實在是吃的太滿意了!
*并非多餘的說明:
*僅代表本人口味體驗;
*自己買單,沒有代言;
*如果你去吃,要是和我一樣,那很開心,要是和我不一樣,那也沒什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