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是一家人?進入九月,天氣漸涼,正是秋收打碾的好季節,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我們就是一家人?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進入九月,天氣漸涼,正是秋收打碾的好季節。
走進平安區古城回族鄉木場村,路邊的格桑花花開正豔,打碾場上村民們正在晾曬收割的麥子,馬鈴薯地裡人頭攢動,男女老少忙活着挖地裡的馬鈴薯,還有的村民在中藥材地裡查看藥材長勢,豐收的喜悅挂在每個人的臉上。
沿着幹淨寬闊的水泥路,走進村委會大院,耳朵裡頓時傳來一首藏族歌曲,“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的女兒,她們的媽媽叫光明叫光明……”廣場上,孩子們正在玩耍嬉戲,老人們坐在一旁的健身器材上活動筋骨。
美麗和諧的畫面如一幅幅山水畫映在眼前,黨員幹部齊心合力、團結協作,同村群衆藏漢通婚、紅白喜事相互往來,村民之間互幫互助、互敬互愛,這一切讓木場村成為民風淳樸、民族團結的典範。
“鄉親們,這兩天趕快收自家地裡的洋芋,自己家收完了給鄰居們幫幫忙,洋芋收完我們就開始收中藥材了,藥材基地的務工收入還是每天90元,加上9個積分,相當于每天掙99塊。”村委會大院的廣播裡傳來黨支部書記王占發的聲音,村子小戶數少,廣播裡一喊,村民們都能聽見,包括附近地裡的村民們也都停下手中的活,豎起耳朵聽廣播。
木場村是一個藏漢雜居村,現有農戶154戶519人,從原來的重點貧困村到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村級發展步入“快車道”的背後,離不開這個80後村支書的“領頭雁”作用。
“木場村有一個結構合理、團結拼搏強有力的黨支部班子,有一支積極作為、敢想敢幹的黨員隊伍,還有一群聽黨話跟黨走的村民,我們村的藏族和漢族就像一家人一樣。”說起村裡的變化,王占發把功勞都歸功于父老鄉親。
在王占發的帶領下,近年來村“兩委”結合本村地域特點,積極謀劃,打造千畝中藥材種植基地,種植黨參、當歸、黃芪等中藥材,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業,切實提高村民收入。同時,成立“平安區占發種植專業合作社”,聯戶貧困戶21戶,每戶年均增收2000元,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
每天清晨5時,木場村運輸隊隊員們的手機都會準時響起鬧鈴聲,運輸隊工作群裡總會定時出現消息“大夥趕緊收拾,5點半準時出發”這個固定不變的消息,是村委會主任土才華傑,也是運輸隊副隊長發出的。
按照約好的時間,運輸隊裡晚上能回來的大卡車會一一開出村口,向縣城方向出發。
“我們村的藏族和漢族基本上各占一半人數,運輸隊裡有藏族,也有漢族,不管是什麼民族,出去以後就是親兄弟,都互相照顧,脫貧緻富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人。”土才華傑堅定地說。
土才華傑說,交通運輸方面,原來是單打獨鬥,沒有市場,收入較低,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運輸公司,進行統一管理,信息共享、抱團發展,大大增加了群衆的收入。
自從村裡成立了運輸隊以後,村民們更加團結,大家夥抱成團、擰成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經過幾年的發展,全村共有大型運輸車輛36輛,每輛車每年收入6萬元以上。
“有運輸隊給我們做後盾,心裡踏實多了,有活兒大家幹,互相幫助,比務工、種莊稼的收入好得多,現在基本上一個月有一萬元左右收入,拉個半年多,一年能掙個七八萬元。”運輸隊隊員李啟明說。
“大夥兒先休息一下,來喝口水,讓我給大家說說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田間地頭,木場村扶貧(駐村)工作隊員賀貴忠一邊吆喝附近地裡的村民,一邊給已經坐在地上休息的村民倒水。
賀貴忠是省三江集團派駐古城鄉木場村的工作隊員,從2018年3月開始駐村工作,到今年的3月份,本已完成2年的駐村期限,但考慮到疫情影響和村子後期發展需要,賀貴忠主動申請繼續在木場村開展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
“趕快說說,最近又有啥好消息?”村民李成清問道。
“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上,王建軍書記講了,農村治理重在精美。我們村已經被評上‘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今後,我們要圍繞農村農業農民現代化目标,外修顔值,内修氣質,讓我們村變成生态美、環境美、自然美的大花園。”看到村民們都來了興緻,賀貴忠滔滔不絕地講着。
駐村工作以來,賀貴忠始終把村民放在心上,積極開展便民、愛民工作,為村民辦實事、解難事。在村委會的宿舍裡,每天都有村民前來唠家常、問政策,村民誰家有事,不管大小都願意來和他聊天解決。
三年的駐村工作經曆,也讓賀貴忠更加堅定了幫助村民們向美好生活繼續奮鬥的決心,他說:“駐村工作,就是要把黨的‘三農’政策落實下去,要讓村民們真實享受到政策帶來的實惠,要讓‘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變成村民們的實際行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結束了一天的勞作,賀貴忠拿着鋤頭和村民們一起向村子的方向走來。
“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村子的廣播裡繼續播放着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