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是第65個國際聾人日,今年的主題是“享科技紅利,奔美好生活”。随着老齡化加速,老年群體“聽障”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三分之一的65歲以上老年人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聽力損失。《中國聽力健康報告(2021)》顯示,我國中老年聽力障礙人口規模超過2500萬人,并呈進一步上升趨勢。
聽力損失會帶來一系列後果,最直接的就是影響老年人與外界有效溝通,限制老年人融入周邊世界。一些老年人出現聽障問題後,擔心給他人帶來麻煩,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與親人、朋友逐漸疏離,并因此感到孤獨、無助和焦慮,甚至可能會患上抑郁症。不僅如此,還有研究顯示,聽力損失與老年癡呆密切相關,聽力損失程度越深,患老年癡呆的可能性越高。
聽力障礙奪走的是老年人的自信和尊嚴,是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然而,與口腔健康、視力障礙、心腦血管疾病等相比,聽障問題受到的關注明顯要少很多。很多人似乎理所當然接受“老年人容易耳背”這一現實,一般不會把“聽不見”和“聽不清”當作一種疾病,而認為這是一種自然而然、不需要認真對待的現象。
衰老雖是自然規律,但一個可以聆聽歡聲笑語的晚年,顯然更幸福。老人聽障,絕不能放任不管,不能放棄治療。早發現、早幹預,才是正途。
我們必須糾正的一個認知誤區,即認為老年聽障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事實上,老年聽障不僅需要被認真對待和及時救治,更需要家人和社會關注。如何喚醒全社會對老年人聽障問題的重視,提升聽力健康科普、及時幹預措施,幫助聽障人群更好融入社會尤其是數字社會,是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背景下一個必須認真審視的問題。
衆所周知,對聽障老年人最普遍的幹預方式是配戴助聽器和植入人工耳蝸。但是,目前國内助聽器佩戴率相對較低,這既與對聽障重視不足有關,也與買不到高性價比的助聽器有關。國際頭部品牌質量好卻價格昂貴,而一些國産品牌雖然價格更親民,卻性能差,佩戴體驗不好。
助聽器隻是一個縮影,背後反映了當前普遍對聽障問題的重視程度不足。從某種程度上說,從基礎理論到人才積累到産業鍊集群,都還需要“補課”。正因如此,要解決包括聽障在内的老齡化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近年來,在助聽器方面,我們看到了産業技術與公益行動帶來的積極變化。比如,騰訊發起的“天籁行動”計劃,通過免費開放騰訊會議背後的天籁音頻AI技術,解決聽障聽損等社會問題。今年,他們發布了自研的助聽器核心算法解決方案,并聯合助聽器廠商推出了天籁inside助聽器。
得益于天籁自研AI算法的加持,這款助聽器将複雜場景下語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了85%,讓千元級的國産助聽器也能媲美萬元級進口助聽器的性能,讓老年人擁有了一款用得起、用得好的助聽器産品。
公益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切入口,而技術則是提升效率的強有力工具。通過開放天籁AI技術、公益科普、公益救助等方式,“天籁計劃”在幫助聽障聽損人群更好地融入數字社會上展現了獨特的優勢……
以“公益救助”為例,今年4月,騰訊推動“政企民”多方聯動,在韶關民政部門支持下,開展老年人聽力障礙預防、康複知識科普、聽力篩查等相關工作,為500位家庭困難的聽障老人免費提供帶有天籁AI技術加持的助聽器設備。
面對一些社會問題,科技何為?科技如何向善?科技如何與公益發生化學反應助力社會問題的解決?“天籁行動”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創新,一次良好的示範。這種“技術 公益”的模式,不僅讓更多聽障人群同享技術發展紅利,更是對“科技向善”理念的生動實踐。
“天籁行動”就像一束微光,為老齡聽障群體照亮了本已關閉的聲音世界。不僅如此,它也探索了科技公益新模式,帶來了新希望。當産業技術走入公益場景,科技将釋放解決社會問題更大價值,更好地服務于人。
關愛老年聽障群體,需要政府、企業、專業機構、公益組織等多方社會主體的合力。在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完善社會保護與救助機制,鼓勵企業從事慈善公益和慈善醫療等方面,政府有很多工作要做。而社會力量也應更多關注聽障群體,以實際行動支持聽力無障礙環境建設,加大新技術在老年助聽器上的應用力度,以便更好滿足聽障老人需求,從而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讓他們安享幸福晚年。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