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是不是每個企業都要有戰略

是不是每個企業都要有戰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7 08:00:07

是不是每個企業都要有戰略(企業需要的不是戰略)1

華為戰略體系曆程:

從無到有,從有到強

2021年,面對美國的持續打壓,任正非排兵布陣組建五大軍團進行戰略轉移,正是其戰略能力的一次體現。

羅馬并非一日建成,華為的戰略體系從自己摸索,到引進優秀方法論,再到積累經驗持續優化,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是不是每個企業都要有戰略(企業需要的不是戰略)2

一、戰略意識的萌芽:戰略規劃辦

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企業戰略決策出纰漏,是領導人的問題,還是組織能力的問題?這個問題引發了華為戰略意識的萌芽。

舉個例子,2001年左右,華為的産品研發就曾出現過一次重大的方向性錯誤。當時覺得是領導人的問題,但過了幾年再去反思這件事,難道換個領導人就能從根本解決方向問題嗎?

經過回顧,當時在電信行業,我們沒有判斷方向的能力,隻知道跟着競争對手、标杆一起做。結果,标杆都錯了,我們也就跟着錯了。

民營企業在最初都是野蠻生長的。

華為最初的戰略部門叫戰略規劃辦,建在研發體系下,隻做産品戰略,因為當時産品戰略就等于公司戰略。由于研發體系裡的人更熱衷于産品開發,同時也不知道怎麼研究新産業方向,該部門做得特别虛,績效無法評價。

二、市場洞察的出現:Marketing部

當時總工程師身兼規劃的職責,那時的研發體系沒有人研究市場,也無法接觸客戶需求,全以技術為導向,而不是基于客戶需求的戰略規劃。

由此,公司建立了Marketing部,總工帶着一批研發人沖進了新部門。當時華為要打海外市場,但對新客戶需求兩眼一抹黑,所以Marketing部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研究海外的客戶需求。

三、引入先進方法論:戰略與Marketing體系

Marketing部研究客戶需求到一定程度後,公司請咨詢公司來做組織診斷,判斷Marketing部研究内容過于單一。同時缺少一個實際承擔戰略制定及戰略日常的部門,缺少專業能力。

此後,華為成立了戰略與Marketing體系,從這時候開始,華為的戰略規劃和市場研究有了組織保障。

有了組織保障還不夠,在優秀方法論的指導下,華為在反複的流程實踐中提升組織能力。

慢慢地,華為的戰略體系開始産生價值,能保證産品方向和戰略方向大緻正确,即使偶爾有小錯誤,也能很快糾正。身為第一批加入該部門的人,從這個體系進行重建,到真正穩定下來并發揮作用,确實需要一段過程。

是不是每個企業都要有戰略(企業需要的不是戰略)3

所有企業都需要做長期戰略嗎?

并不是所有企業、所有階段都适合立即開始做長期戰略。

大家都知道,DSTE是從戰略到執行的流程,将優秀方法論的流程抄過來是很容易的,網上随處可見,但引入流程、找到一套适合企業的執行方法,更需要戰略能力的培養,需要一段漫長的過程。

從邏輯上說,企業做戰略分三段,先做戰略規劃,再做年度經營計劃,然後做戰略執行。

是不是每個企業都要有戰略(企業需要的不是戰略)4

實際上,我們發現很多企業最迫切需要提升的是做年度經營計劃的能力。很多企業的BP難以落地,是因為沒有完成從部門計劃到商業計劃的過渡,BP的最終目标是要在市場中獲得勝利。

第一步:企業規模較小時,培養年度經營計劃能力,積累資源

企業規模較小時,資源、眼界都十分有限,很難做出優秀的長遠戰略規劃,也難以有相匹配的戰略資源配置。

中長期戰略規劃的基礎是資源和眼界,單憑想象難以抵達下一個階段的思考,就像赤道的人不親自去北極走一圈,很難想象出極地的感覺。

BP規劃及執行能力,可以通過糾錯機制不斷提升,并且持續作用于企業增長。因此,在大緻方向正确下,先抓BP規劃及執行能力。

同時,複盤刷新、糾錯是培養能力的關鍵。年度規劃看一年,槍聲一響,計劃做到一半。

真正執行的時候不可能完全按照年初的BP去執行,還得去不斷地複盤刷新、不斷糾錯。很多企業缺少糾錯機制,年度規劃做完就壓箱底,執行時成了另外一套。

這種現象的本質還是見招拆招,靠反應進行,而不是靠規劃驅動和牽引,無法真正積累規劃能力和規劃落地能力。

第二步:企業到一定規模後,用長期戰略帶動年度戰略,飛躍發展

經過第一步的鍛煉,企業增長有了保障,擁有初始的能力和資源積累後,第二步就迎來了戰略飛躍階段。

通過BP能力建設來促進企業增長,獲取更多資源,提升能力和眼界。在此基礎上,引進科學方法論,提高制定長期戰略規劃的能力;而更優秀的長期戰略規劃,雙向促進,更大地提升了BP能力。

不論是資源、還是方法論,都不可能讓長期戰略規劃能力在一夜之間翻百倍。戰略規劃能力具有知行合一的性質,知道方法論、會做、能做出來,是三個概念。

隻有通過不斷實踐,戰略能力才能提升。

是不是每個企業都要有戰略(企業需要的不是戰略)5

先做戰略,再執行對嗎?

我們一般認為,先做戰略,後執行;如果不執行,戰略就是一紙空談。但這裡存在一個悖論,企業模型是個假設條件,分兩種情況讨論。

是不是每個企業都要有戰略(企業需要的不是戰略)6

第一種情況,假設你清楚業務,清楚市場,在這基礎上再做出戰略。但如果規劃的都是我懂的東西,做和不做還有區别嗎?戰略規劃真的有價值嗎?

第二種情況,我們往往不那麼了解業務,也不那麼了解市場,讓我做戰略規劃,更做不清楚。

成熟業務,做了和不做一樣;新業務,不做的時候不懂,做完了還是不懂。忙了半天戰略,發現和以前也沒區别。

進一步分析,在第一種情況中,存在一個誤區,在熟悉業務的基礎上,你對于熟悉領域,解碼、執行做得怎麼樣呢?能做好和做到第一,完全不一樣。

對于第二種情況,我們不太可能立刻摸透新領域,更好的邏輯應該是先幹起來,邊幹邊規劃。

是不是每個企業都要有戰略(企業需要的不是戰略)7

戰略不是目的,而是工具

任正非說,活下去,是華為的最低綱領,也是最高綱領。

戰略隻是手段,目的還是為了企業增長、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才能持續活下去。離開這兩個目的,就無法真正抓到戰略規劃的内核。

我認為華為戰略規劃的價值有兩點。

第一,機會方向牽引,驅動資源投入

華為往往在第一個産業還沒到頭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布置第二個産業。布置産業需要資源,如果第一個産業掙錢的時候舍不得投資第二個産業,做到天花闆之後,再想抓就來不及了。

華為的理念是永遠把錢變成知識、能力,而不追求當期利潤。很多企業一方面追求利潤,另一方面害怕風險,就失去了領先機會。領先思維模式對企業是有要求的,要敢于投資,提前分析機會,不能隻會抄作業。

第二,驅動能力建設

戰略是全局視角,想做成就需要從技術到制造、營銷的協同,思考端到端的商業模式,通過打硬仗來建能力。

做戰略,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因此,企業之間戰略的橫向對比意義不大。

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的階段,有不一樣的戰略。面對同一個市場,行業老大、新加入者、居于二者之間的企業,自身狀态不一樣,所制定的戰略也不一樣,然而三個不同的戰略都是好的戰略。

和企業自己的特質相匹配,增長最快、對客戶有價值的就是好戰略。

是不是每個企業都要有戰略(企業需要的不是戰略)8

如何找到一條方向大緻正确的路徑,來支撐企業不斷叠代、優化?

如何建立集體的戰略思維能力?如何上下一心、共識增長路徑?

我們需要破解高增長的奧秘,打開戰略思維和普通思維的差異

文章轉自,聞銘 喬諾之聲 2022-01-02 21:0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