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年人成為微信謠言傳播者

老年人成為微信謠言傳播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3:57:36

老年人成為微信謠言傳播者(微信裡來了新用戶)1

“我知道你,而且認識你,和你一起生活了幾十年。”

這是 70 歲的楊治秀注冊了微信之後,收到的第一條微信消息。

這條微信來自她的老伴,72 歲的劉永梅。

老年人成為微信謠言傳播者(微信裡來了新用戶)2

楊治秀過 70 歲生日那天,兒孫送了她一台智能手機,外孫女幫她注冊了微信。老伴劉永梅因為在景區值班沒來聚餐,楊治秀學會用微信的第一件事,就是添加了老伴的微信,給他發了一條好友申請。

于是就有了這麼一條回複。

“收到這條消息之後她就一直在笑,拿着手機看了又看。”一直到很久之後,外孫女楊女士想起這一幕都覺得溫暖又有愛,“會有人讓你相信愛情。”

一句平淡的言語裡承載了内斂的深情,三個月後,楊女士随手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了這一幕,沒想到收獲了網友上百萬的浏覽、六萬次點贊。

楊治秀與劉永梅的婚姻生活,并不像年輕人那般注重儀式感,也不曾有過什麼轟轟烈烈的故事。

劉永梅比楊治秀大兩歲,年輕的時候是村民小組長,喜歡讀書,見識廣泛,在村裡很受人尊重。最近幾年,他在家附近的景區找了份工作,日子過得充實且自在。楊治秀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雖然沒有讀過什麼書,但她明事理、對人友善,常會把家裡收拾地十分妥帖,是村裡有了名的“和氣奶奶”。

兩人于 1974 年經親友介紹相識、結婚,至今已經相伴了 48 年。楊女士說,兩人性格互補,多年來一直相敬如賓,很少發生争執。一年多以前楊治秀曾中風過一次,之前幾乎從不進廚房的劉永梅不僅承擔起了家務,也開始學着給楊治秀做簡單的飯菜。“他每天早上都會起來煎雞蛋給外婆吃,補充營養。”

劉永梅比楊治秀的網齡要長一些,玩起微信、短視頻和網上購物都很“溜”,如今楊治秀有了微信,兩人的微信對話除了“回家吃飯”這種日常溝通,最多的就是互相分享有意思的内容,菜譜、新聞、故事,當然,還有“幫我點一下紅包”。

談到給外婆買手機的契機,楊女士說,是想讓老人和兒孫輩“玩到一起”。

“以前可能更多的是看着我們去刷手機,看着我們對着手機笑呵呵的,她看上去是有些落寞的,現在他們(外公外婆)都有了智能手機,就大家一起刷。”

老年人成為微信謠言傳播者(微信裡來了新用戶)3

「楊女士與外婆視頻」

老年人用上智能手機後下載的第一個APP是什麼?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毫無疑問,是微信。

關于“你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如何使用微信”,我們收集到了一些答案:

老年人成為微信謠言傳播者(微信裡來了新用戶)4

對于許多年輕人來說,微信作為一個“超級 App”已經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對于老年人來說,更多時候微信意味着陪伴與交流。

他們用微信與子女保持聯系,也通過微信找回多年未有聯系的老同學、老朋友,當他們學着在微信上探索一個又一個新的功能,仿佛又重新與這個世界連接在一起。

“外公說,

要用和外婆的合照作微信頭像”

耄耋老人與老佛爺的故事

‍♀️ 來自外孫女 Stefania

Stefania 是一位攝影師,她的攝影風格多變,涉及的範圍也廣泛——商業拍攝、留學生作品集、個人寫真、婚禮跟拍、服裝寄拍——總的來說,就是什麼都可以試試。

由外公外婆帶大的她,與兩位老人感情深厚,十幾歲的時候愛和外婆鬥嘴,給外婆拍了好多搞怪表情包,到現在還保留在她的微信收藏裡。

她的攝影起步于大學時期,從“想要記錄家人在一起的時光”開始學習,家人支持她,專門買了一台相機給她,如今将攝影作為職業的她,最珍愛的作品之一是給外公外婆拍的一組合影。

老年人成為微信謠言傳播者(微信裡來了新用戶)5

“外公說,要用和外婆的合照當微信頭像。”

兩人認識已經快七十年,一直以來外公都在外婆身邊默默陪伴着她、照顧着她。幾年前,兩位老人換了智能手機,Stefania 一點一點教他們使用微信。“他們不太會用,一會兒沒聲音了,一會兒又沒網了,對我來說當然很簡單,很快就能給他們調好,他們就說哇你好厲害。”外公的第一個微信頭像就是和外婆的合照,還讓 Stefania 把他的微信聊天背景設置成幾位孫輩的合影。

外公喜歡用手機看新聞,外婆則特别喜歡用手機網購,幾乎每天都有快遞,負責拿快遞的那個人,則是外公。

外婆是個講究人,會打扮得很漂亮,專門讓Stefania 為她拍照,“我好換微信頭像”。而 Stefania 拍下的這組合影則是在外公确診癌症晚期之後,為兩人拍攝的結婚紀念照。

拍攝那天是外公外婆的結婚紀念日,外公穿着 polo 衫配西褲,專門穿了皮鞋,外婆則用珍珠項鍊搭配手上的玉镯與白色的腕表。“我們一起去了公園,外公和外婆一起拉着手在公園散步,很快就拍完了。”

Stefania 拍下了兩人緊緊牽在一起的手,外公外婆在長椅上坐着聊天的背影,外婆依偎在外公的懷裡,和年輕人談戀愛時沒什麼兩樣,兩人還學着年輕人擺了“比心”的姿勢,脈脈溫情被凝固在照片裡,也凝固在時光裡。

“對他來說,

智能手機意味着對生活的掌控感”

老葉的故事

‍♀️來自外孫女雲路

對于老葉來說,智能手機像一個晚來的禮物。

從很年輕的時候起,老葉的近視就超過了一千度,因為視力限制,他隻能放棄那些關于遠方的設想,回到家鄉小城做一名中學教師。

退休之後,女兒每年總要帶父母出門玩幾次,妻子熱衷于出門旅行,在四川黃龍一口氣爬到頂,“比年輕人還有勁”。老葉卻不太願意出門,三次裡有兩次不去,“我又看不清,不如在家看家。”

老葉有自己的愛好,年輕的時候愛搗鼓無線電,家裡的每一樣電器,說明書他都從頭讀到尾,每一個按鈕怎麼操作都搞得清清楚楚,他早就想買台電腦,但是電腦的字号太小,操作又複雜,他想了想還是放棄。

退休生活是在用上智能手機之後,開始變得有趣起來的。

第一台智能手機是電信充話費送的,有老人版桌面,老葉把字号調到最大,眼睛幾乎貼到屏幕上,一點點探索着這個新鮮的互聯網世界。

老年人成為微信謠言傳播者(微信裡來了新用戶)6

老葉沒有學過拼音,習慣用手寫,發條消息需要一筆一劃寫很久,一句話常常繁簡字混着來。因為視力放下了很久的攝影愛好,也因為手機重新拾起,家裡買了新沙發,牡丹花發了新芽,妻子做了一餐美味,都能拍下發給遠方的兒孫。經常出差的外孫女,也喜歡在微信上一次發一堆照片,給外公外婆看看遠方。

妻子擔心他的眼睛受不了長期對着電子屏幕會繼續惡化,經常念叨着讓他出去走走,别總對着手機。像以前搗鼓電器一樣,老葉總想知道每一個 app 裡的每一個按鈕,都是做什麼用的,點擊之後會跳轉到哪裡,外孫女總說,外公“有産品經理思維”,有的時候她也弄不清楚,老葉也不着急,自己慢慢摸索,他說:“反正我有的是時間。”

每次回到家,都是爺孫倆的“一對一課堂”時間,老葉平時會将問題記下來,等外孫女回家或是侄孫女來拜訪時,集中解決。每學會一個功能,他都會從手機桌面進入 app 開始,從頭獨立演練一遍,确認自己真的學會了。“就像初中的時候,外公給我講化學,總讓我拿一張新的草稿紙,從化學式開始再解一遍題,鞏固記憶。”

就這樣,老葉學會了用微信交家裡的電費、水費、電話費,也學會了在網上購物,外孫女說給家裡買了什麼東西,他都會要來快遞單号,自己查詢、追蹤快遞到了哪裡。在被視力掣肘了大半輩子的生活裡,智能手機幫老葉找回了生活的掌控感。

在老葉最後的日子裡,手機仍然是老葉不離身的寶貝,家裡的種種事務一向由老葉一手打理。在老葉離世之後,女兒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帶着老葉的手機,從手機的 app 裡找出生活的一個個碎片,試圖讓家人的生活按照原有的軌迹繼續下去。

而與老葉的微信對話框仍然在外孫女的微信置頂裡,老葉一直用着微信默認的頭像,微信昵稱就叫“外公”。那個灰色的頭像不曾再顯示小紅點,聊天記錄裡的記憶卻仍然鮮活。

“閨蜜手把手教會用微信,拿起手機就再也放不下”

花姐的故事

來自兒子江南

花姐最開始用上智能手機,是因為同學聚會時的“攀比心理”。“尤其是拍照環節,不會用智能手機就很吃虧。”

經過兒子的一對一培訓,花姐學會了打電話、發短信和拍照,但那時微信對花姐來說太過于複雜,裝上了之後就幾乎沒有用過。“老年人不會用拼音,都是手寫,但是經常誤觸切換到拼音輸入,但又不會切換回來。”

直到自學能力極強的閨蜜出現,每天手把手教,花姐才算是融入了“時髦老年人們”的社交圈。

那時很多應用為了吸引新用戶,做了很多互動小遊戲,完成任務可以獲得現金獎勵。雖然金額不大,但是一個小圈子的人一起完成任務,這種獲得感對于退休後的老人相當重要。閨蜜拉了好幾個微信群,大家每天在群裡互助。“掙了錢的群友就會在群裡紅包雨。”江南說,“雖然她們後來都看不上那些小錢了,但是還得感謝這些應用,推着她們學會了好多新東西。”

于是群聊的内容不再隻是分享鍊接,“幫我點一下”,花姐的同學群裡更熱鬧了,每天有同學分享源源不斷的内容——廣場舞、K 歌、祝福表情包、老年大學的書畫作品,當然,還有短視頻和自家的孫子孫女。

和許多同齡的老人一樣,花姐的微信頭像是一朵花,也經常因為分享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養生内容被兒子“怼”。她發給江南的第一條微信是:“你好。”

之後的每一次微信對話,也都是以“江南你好:”開始。

對于常常用“親”“親愛的”或表情包開啟對話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開頭似乎隻在郵件裡見到,但是對于花姐這一代人來說,即使是微信上的對話,也應該有一個正式的開頭。畢竟比起書信時代的“見字如面”,這已經簡略了很多。

江南有時也會抱怨,為了離父母近一點,從北京搬回成都,卻很難和父母碰上面。

今年 74 歲的花姐,做了大半輩子會計,退休之後就過上了環遊中國的潇灑生活。“他們兩個經常不在家,開車在外面旅遊,經常給我打個電話說,最近半個月别回家哈,我們在外面玩。”

“我挺欣慰的,我們家各自有各自的活法,大家互相不怎麼幹涉。”江南說,“等我老了,我也希望能這樣活,當然,我不會分享那些(養生)。”

老年人成為微信謠言傳播者(微信裡來了新用戶)7

“在人近黃昏之時,所需的不僅僅是醫藥,還有生活——有意義的生活,在當時情形下盡可能豐富和充分的生活。”

——[美]葛文德《最好的告别:關于衰老和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身體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衰老,有的時候,衰老會突然加速,讓人猝不及防。

但不斷學習、接觸新事物,會将熱情重新帶回老年人的生活裡。

中國已經有十億用戶接入互聯網,形成了全球最為龐大、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中老年網民規模是其中增速最快的群體。

老年人退出社會職場生活後,因為閑暇時間增多,孤獨感更為強烈,因而他們傾向于用社交、娛樂、情感内容來充實生活。年輕人将各種群設置成“免打擾”模式,任一天幾千條信息湮沒在時間裡,老年人卻可能會一條一條認真地看過去。

美國學者普林斯基曾将青年人定義成引領浪潮的“數字原住民”,中年人是亦步亦趨的“數字移民”,而老年人則是被拒之門外的“數字難民”。騰訊曾發布一份《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與家庭微信反哺》,深圳大學教授周裕瓊在報告中指出,過去,年輕一代對于老年人使用新科技的認知,往往停留于調侃老年人偏愛的特殊媒體内容(如“中老年表情包”、“養生文”),或是擔憂其受到謠言、網絡詐騙的侵害,夾雜了不少标簽化和刻闆印象。

随着中老年群體的壯大,社會對“老”的認知與認同也正在改變:新一代的老年人們,在“具體化”地實踐着新的老齡生活,我們或許不必過于悲觀或樂觀,而應重新去理解“老”,理解老年人在新科技時代的生活。

對于許多老年人來說,微信是他們進入互聯網世界的入口,反映着他們數字生活的面貌。距離那份報告發布四年之後的今天,微信已經發布了針對老年用戶的“關懷模式”。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在互聯網分享生活,表達自我。學習過程可能緩慢而吃力,但許多老人還是願意更多通過互聯網了解這個世界正在去往什麼方向。

無論老年人還是其他群體,都可以選擇最适宜自己的方式生活。

有的年輕人選擇遠離社交媒體,過一種“數字極簡”生活,自然也有老年人選擇擁抱時代,在比特的海洋裡遨遊。

那些在 70 歲之後才用上微信的老年人,隻是來得晚了一些。

但誰能說,晚來的風景不夠美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