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的說法:做CT會被輻射,經常做還有緻癌風險,那麼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呢?
我們首先得對CT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把人切片仔細看!
這麼說吧,X光片就是把人壓扁了看,超聲就像挑西瓜前敲一敲,核磁共振則是搖一搖再看,而CT,厲害了,把人切成一片一片仔細看。
而且這個切片厚度<1mm。
那麼,CT是怎麼工作的?
CT成像過程非常複雜,說得太專業,怕你聽不懂,簡單粗暴來說就是,機器發出X線,穿透人體,到達處理器形成圖像。
CT有兩種方式
根據國家發布的《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成年人診斷參考水平》,人體各部位做CT檢查時,承受的輻射量,一算便知。
▲ 數據均采用成人平均值計算
其實這些數值完全不用擔心,因為輻射不僅僅存在于放射檢查中,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各式各樣的輻射:家庭裝修用的大理石、花崗石;機場、地鐵安檢儀;乘飛機到達高空;甚至香煙中也含有微量的放射性物質钋210。我們喝的水、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中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甚至人體内也有相當量的放射性元素。
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天然本底輻射(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輻射)水平對健康沒有影響。對一般人來說,每年的正常因環境本底輻射(主要是空氣中的氡)攝取量是大概約3mSv/年。這些自然生态的輻射線,就像空氣一般存在人類的生活空間裡。
但當受到一定劑量輻射照射時,人體會受到明顯損傷,感到疲勞、嘔吐、食欲減退等;受到大劑量輻射照射時,人體會發生嚴重的射線疾病,如骨骼和骨度遭到破壞,并伴有内出血、腹瀉等症狀,甚至導緻死亡。
有研究表明,隻有遭受100mSv以上的輻射量,人體患癌的概率才會有比較明顯的增加。
放射檢查其實并非那麼可怕
打個比方
拍一張胸片(0.1mSv)
隻相當于10天的日常本底照射劑量
一次篩查肺癌的低劑量CT輻射量
約為1mSv 甚至更低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談輻色變”
一般建議接受的輻射低于5mSv/年
對于醫院等場所的放射工作人員來說
最多不能超過20mSv/年
也就是說,隻要接受的總輻射量控制在安全數值内,就是安全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