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副業兩手抓”。楊善洲同志頭戴油紙帽,腳穿草鞋,走到田間地頭和農民群衆打成一片,指導群衆農業發展和家庭副業兩手抓。他的一生始終在為群衆着想,無私奉獻着自己的大愛。
采訪對象:熊國良,1945年生,1979年1月在翠華大隊參加工作。1980年1月至1991年12月任翠華鄉書記。1991年回家務農。
采訪組:吳再忠 施應發
采訪日期:2021年10月17日
采訪地點:昌甯縣漭水鎮翠華村熊國良家中
漭水鎮翠華社區
采訪組:熊國良同志,您好!請您跟我們講講您跟楊善洲同志接觸的情況。
熊國良:我第一次見到楊善洲老書記是1985年,當時翠華是小鄉,我擔任書記。楊善洲同志來昌甯調研,主要是研究如何發展家庭副業,如何讓我們緻富。那天他從沿江村下來,到我們翠華鄉。當時,我們翠華鄉的主要家庭副業是養長毛兔,河邊沿線幾個合作社,家家都養。他看到我們養的長毛兔,十分感興趣,挨家挨戶的查看、一個一個的問,其中,在熊世剛家看的時間最長,因為他家是翠華鄉養長毛兔養得最好的一家。過了幾天,上邊就叫我通知熊世剛到省上參加了一個發展家庭副業的會,我參加了保山地區發展家庭副業的會議,還作了交流發言,我發言的題目是《若要富要養長毛兔》。後來,各個社都被帶動了起來,我們這邊一共有23個合作社養起了長毛兔。我還記得,當年楊善洲書記跟我們講了很多改善民生、發展産業的東西,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說,農業要發展,是基礎,因為我們要吃飯,副業也要發展,要搞錢。
采訪組:除了養長毛兔之外,當時翠華還有哪些産業?楊善洲同志是如何指導你們發展産業增加收入的?
熊國良:當時我們産業,一個是茶葉,另一個是開采石頭,當時我們這裡有3個茶所,1個茶園。茶葉産業在我們這裡發展也有些年頭了,這個産業在翠華鄉發展的還是不錯的。當時我們這裡還有1個石場,在河西上邊一點,但是因為沒有機械,采石頭産業發展還不到位,隻有靠鐵片磨石頭,做一點工藝品之類的,不過還是有一部分人在石頭上搞到一些錢的。楊善洲書記給我們講的意思是,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要千方百計發展家庭副業,改善人民群衆的生活。那個時候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搞點錢,要如何搞,主要是要發展這些家庭副業,就養雞、養豬、養牛、養羊,現在想想,當時我們翠華在經濟上還是比較活躍的。
采訪組:楊善洲同志除了産業之外,還有沒有跟你們講其他的工作?
熊國良:有的,我記得還講了民生,主要講教育。他和我們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首要的任務是要把學校修好,我們當時發動老百姓,向上面争取了一些資金蓋起了平頂房。當時我們這裡總共有11個學校,大部分學生念書太遠,家長送去接來确實不方便,後來我們兩個合作社建一個學校,學生上學就近了很多。
采訪組:楊善洲同志給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熊國良:我跟他還是接觸過好幾次的,不過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來我們這裡的時候,看到路邊有幹牛糞,他就親手把它扒到田裡,這個是我們親眼看到的。過去是沒有化肥,隻有靠農家肥,糧食莊稼才能長得好。
采訪組:在您的心中,楊善洲同志是怎樣的一個人?
熊國良:楊善洲老書記給我的印象就是樸實,腳踏實地,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生活。他來到我們這裡,穿着樸樸素素,紅油紙帽背着,大草鞋穿着,發現确實困難的農戶,問清楚他家為什麼困難,要他家發展家庭副業,提高經濟收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