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人生隻有讀書才能悟出真理

人生隻有讀書才能悟出真理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29 07:16:59

讀書無止境,但讀書有境界,這境界反映了一個人的讀書程度和領悟的高度。

宋代禅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參禅有三重境界:參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三重境界反映了參禅經曆和體悟的三個階段,有經曆有體悟,不斷地提升。讀書何嘗不是如此,一邊讀,一邊體悟,體悟得深,才能收到最好的讀書效果。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山、水是客觀存在的自然之物,剛開始接觸的時候,有人指着聳立于眼前的山說,這就是山,你就認識了山;又指着水說,那就是水,你就認識了水。

人生隻有讀書才能悟出真理(讀書如悟禅境界有高下)1

這時候,人們對新接觸的事物沒有概念,别人告訴什麼就是什麼。

讀書也是如此,對新知識,我們第一次接觸,看到什麼就以為事實就是這樣,認為書中所寫的内容都是對的。到底對不對,自己根本無法判斷。

剛讀書的時候,就像剛入學的小學生,老師說什麼都以為是對的,即使老師念錯了字,他以為那就是正确的讀音。

記得小時候,語文有篇課文《小螺号》,有一位語文老師,把小螺号發出和“嗚”的聲音讀成了“鳴”,那班的學生覺雖然得這聲音好奇怪,當别的班學生糾正他們的讀音為“嗚”時,他們堅決以為自己老師的讀音正确。

莊子的《秋水篇》中寫了一個井底之蛙的寓言故事,住在井底的青蛙每天看到的就是頭頂的一小方天,沒有見識過外邊的世界,就以為天就如井口那麼大,它根本無法想象外邊的世界是多麼得闊大與繁華。

人生隻有讀書才能悟出真理(讀書如悟禅境界有高下)2

讀書之初就是這樣,讀到什麼都信以為真,可不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嗎?

第一境界,就是對讀的書完全相信,全盤接受。

常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讀什麼信什麼,就會變成書的奴隸,讓自己的頭腦變成跑馬場,任别人踐踏,而且自己的頭腦不過是别人的思想的倉庫,裝的是别人的東西,沒有一點是屬于自己的東西。

所以讀書要進入書裡,還要能出得書外。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剛開始見到各種各樣形态的山,有高聳如雲的崇山峻嶺,有低矮的丘陵;有孤零零的一座山峰,有連綿不斷的群山,對山認識不足的人就會迷茫,這怎麼不是我認識的山呢?

蘇轼著名的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人處在山中,更看不清山的真面目。

讀了一些同類内容、作者不同的書後,發現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覺得這個說得對,那個說得也有理,根本無法辨别誰說的對。

人生隻有讀書才能悟出真理(讀書如悟禅境界有高下)3

馮友蘭先生說:“在讀書的時候,即使書中的字都認得了,話全懂了,還未必能知道作書的人的意思。”

剛開始往往是先入為主的那個對,總會不自覺地以為後面看到的不正确。

有一個笑話,一個小孩子剛跟老師學認字,老師在本上畫了一道,告訴他這就是“一”。回到家裡,家長正在抹桌子,問他的學習情況後,就用抹布沾上水,在桌子上随手畫了一個“一”,問小孩子是什麼字,小孩子說不認識。

家長說,這不就是一個“一”字嗎?孩子認真地說,不對,“一”字沒有這麼長這麼粗。家長說,這就是“一”字,隻是寫的方法不同而已。孩子想了好一會,才恍然大悟說,“一”的一畫可以長可以短,可以細強可以粗。

由于讀一較多的書,比第一境界的認識有所提高,但對一些知識一知半解,認識還不能全面,不能清晰、準确地擁有自己的看法。

第二境界,對讀的書處于似是而非的階段,有一些了解,但還沒有融會貫通,對一些知識的認知不夠全面,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系統的知識體系。

由于似懂非懂,似是而非,于是,就産生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覺,覺得不是自己想的那樣,到底應該是那樣,自己也不說清道不明。

人生隻有讀書才能悟出真理(讀書如悟禅境界有高下)4

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馮友蘭先生說:“從前人說,讀書要注意字裡行間,又說讀詩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這都是說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這就是知其意。司馬遷說過:‘好學深思之士,心知其意。’”

唐朝天然禅師投宿一處寺院,正是深冬,夜間寒氣襲人。柴火燒完以後,天然禅師就徑自将寺院大殿的木佛像投入火中來燒。寺院住持發現後,就怒斥他道:“你怎麼能燒佛像?”

天然禅師不慌不忙用火鈎子翻動,讓火燒得更旺一些,然後說:“我在火化佛身,尋找舍利子。”住持怒不可遏地說道:“荒唐!木頭裡哪會有舍利子?”

天然禅師回道:“既然是木頭,那我再取兩尊來燒。”住持聽後,當下大悟。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木頭做成了佛像,還是木頭,隻看到了佛像,也隻是木偶而已,隻有佛在心裡,才是真正的大徹大悟。

當讀書到一定程度後,可以從書中悟出了道理,讓自己的思想變得深邃而遼闊,對事物的認識也就更深了,就可以“高屋建瓴”,顯示出了一種“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博大的氣魄。這時候,千山萬壑盡收眼底,大千世界皆可閱覽,人間萬相莫不為書,能使人大智大悟。

人們的認識,是不斷發展。讀書的三重境界,其實是學習吸取的過程,經曆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去僞存真,去精取精的過程,認識更加全面系統,有了自己的思想,可以辨别正誤。這個過程,也是認識的深化過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