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熱烈地談論着消費升級——時間更重要:外賣和便利店;體驗更重要:餐廳的環境成為就餐首要考慮;設計更重要:餐具不僅僅隻是盛器……消費分級已經悄悄來臨。
科普消費分級前,科普一個心理學概念: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将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投射到現今的消費趨勢上便是消費需求的再細分,即消費分級。
消費分級意味着不同價位、不同檔次、不同場景匹配不同的消費群體,從路邊攤到米其林,從電商到海淘,不同消費者有不同的消費偏好。形成這些偏好的包括:認知/思維/審美/喜好/購買能力/圈層/各地文化差異/年齡及代際差異,等等。
綜上所述,依舊是我們反複反複強調的客群精準啊啊啊啊啊!在這樣的邏輯裡,如何讓人心動、滿足情緒訴求、滿足身份認同變得尤為重要,歸根結底又回到我們講過無數無數遍的側寫。
因不同需求産生的消費分級,也并非完全的泾渭分明,不能簡單粗暴地定義為甲之砒霜乙蜜糖,各個層級、多個維度間也有可能重疊和相交——比如茑屋書店和優衣庫。
茑屋書店的成功,取決于精準的客群定位,以及圍繞客群所做的優秀設計,以“書 X”的多業态模式構建極緻的體驗場景,再以設計的力量诠釋生活方式,創造了江湖新傳說。
茑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最初将客群定位為“熟年”,即50歲以上的歐巴桑歐吉桑們,專業開拓夕陽紅市場。
這背後有非常精細的數據調查:50 叔叔阿姨們的年輕時代趕上了日本經濟的騰飛,始終保持着優雅的生活情趣和很高的審美品味。茑屋書店創立于30年前,50 的年齡與茑屋書店第一代客群重合度極高,這一代人大都保持紙質閱讀的習慣,且習慣在實體書店買書。此外,按日本的人口結構與年齡分布,老年人占的比例将越來越大,熟年人是個金礦。
但去過茑屋書店的小夥伴們會發現,顧客中年輕人也極其多。原來,茑屋所定義的熟年概念并不隻局限于年齡,也泛指喜歡和欣賞茑屋所提倡的優雅中産階級生活方式的人。他們樂于追求有質量有品位的生活而非奢侈的浮華體驗——這個人群在日本可謂海量。
因為客群精準 受衆面極其廣大,所以當日本85%的書店面臨倒閉危機時,茑屋書店不僅存活下來,營業額超過了紀伊國屋、淳久堂等大型書店,成為日本最大連鎖書店;且吸金能力驚人,每月盈利上億日元;人氣極旺,其中代官山店日均客流已突破萬人,周末甚至能達到三萬人;更終結了誠品書店在亞洲的神話,締結了全新的書店業标杆。
“不用考慮價簽就能直接買的生活”——在優衣庫就能做到。
在今年雙十一的剁手狂歡節上,Uniqlo/優衣庫這家全球第三、亞洲最大的服裝零售巨頭,再次摘得男裝及女裝品牌排行榜第一,又一次宣告了業内地位。
優衣庫的slogan——Life Wear服适人生意為:衣如其人,衣着表達你的風格、個性、美學觀……它在日本是個跨越階層的品牌,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共享”。這股風潮也吹來了中國:90%的樓宇視頻廣告的擁有者分衆傳媒創始人、2018年胡潤百富榜第58位、身價390億的江南春,衣櫃裡基本都是優衣庫;著名作家連嶽也不止一次為優衣庫打call。
優衣庫在日本的“全民普及”,其實越發的體現了近年來越來越被接納的“普世價值觀”:追求事物本身的價值——抛棄商标、價簽、Logo的附加值的概念,轉而僅僅隻關注物品的産地、面料、舒适度和打理方式等最為核心的價值,回歸本身的價值。
舉個例子,被北歐的高曉松寫了篇《在北歐,我覺得自己内心很醜陋》,那種用極簡的生活理念享受美好當下,不攀比無排場,樸素的高級感讓矮大緊老師覺得自己和北歐人民相比,毫無境界。而優衣庫的衣服簡約風格、精緻但低調,絕不顯山露水,沒有任何Logo沒有什麼炫耀的部分,恰好對應和诠釋矮大緊老師所說的北歐感。
可以說,優衣庫對标的便是那些關注自我、内心小宇宙強大從容、簡單純粹的人,那些不在意品牌的附加值或者商品“獨特性”帶來的榮耀感的人,而這些人在日本同樣是海量。
雖然消費分級是中國未來五年最大的趨勢,但是從海量的、跨階層的茑屋和優衣庫客群看到,分級也并非“A世界裡的垃圾,就是B世界裡的黃金”這般絕對。在巨大受衆群的背後,可窺見茑屋和優衣庫的價值觀——精緻、上品、不浮華,隻關心生活本身。
餐營者們,你們的客群是誰?他們又有着怎樣的價值觀呢?不要說,這個問題壓根就沒考慮過……向茑屋和優衣庫學習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