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城市發展的基礎,人口規模是城市競争力的重要體現。一般來說,城市人口規模越大,意味着這座城市集聚資源要素和輻射周邊的能力越強。
在過去10多天裡,多個省市相繼發布其2021年統計公報,這其中多個關鍵性指标詳情得到披露。在城鎮化水平日趨提升的當下,透過各城人口總量以及增量的變化數據,城市活力、人才吸引力等重要特質得以窺見。
1316.3萬,西安最新人口數據出爐
公開信息顯示,截止2021年末,西安全市常住人口(含西鹹共管區)為1316.30萬人。
這一數字與2020年11月為節點的第七次人口普查1295.29萬人相比,增量達到21.01萬。另據統計年鑒數據,2020年底常住人口為1296萬人,增長仍超20萬。
若以不含西安(西鹹新區)—鹹陽共管區口徑統計,常住人口則為1287.30萬人。雖城區常住人口沒有披露,但大概率距離10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劃分指标愈發臨近。
30年間西安常住人口變化态勢
人口性别構成上,男性人口672.13萬、占51.06%,女性人口644.17萬,占48.94%,性别比為104.34,性别結構持續改善;人口城鎮化率為79.49%,全市城鎮常住人口約1046萬。此外,人口出生率8.44‰,死亡率7.51‰,自然增長率0.93‰。
再看陝西省方面,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3954萬人,比上年減少1萬人,西安人口占全省比重相較七普時略有增加,大體判斷省内其他地市人口多呈現流出的态勢。
結合已公布的城市數據,延安226.93萬人、渭南463.1萬人,分别較上一年減少1.33萬和5.9萬,而楊淩25.43萬人未有較大浮動變化,亦能在一定程度印證上述猜想。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城市不斷湧入大量人口,尤其“人口第一城”都由省會占據,已是諸多省份的人口變化現狀。
陝西自然也不例外,省會西安集結經濟、區位、人文等多方資源要素,同時伴随近幾年戶籍政策、産業結構升級的帶動,因而人才虹吸效應不斷顯現。
根據《西安市“十四五”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規劃》預計,在2021-2025年的十四五期間,西安仍将保持人口淨流入趨勢,城鎮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約為25萬人,而像是目前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産業布局轉移的城市開發區,或成為吸納新增人口的主戰場。
高增長背後,這些指标值得關注
基于新的人口數據,我們還梳理出了與西安發展和人口變動相關性較高的部分指标,這些數據在專業數字層面來看,是非常豐厚的城市發展優勢,同樣值得關注。
譬如在校生數量,涵蓋在校中小學生、大學生以及研究生階段。這當中,小學生的數量變化被看作是城市人口粘性的重要指标,隻有原生或者外來遷居人群真正留在本地并結婚生子,方能将人才儲備轉變為城市發展的利刃。
主要城市2015-2020小學生人數變化 制圖©悅西安
至2021年底,西安擁有1170所小學,在校學生共計89.09萬人,較前一年有近4萬的增長。此前曾有機構統計全國50個主要城市2015-2020年小學生人數情況,西安增量與增幅亮眼,從2015年56.6萬到2020年85.2萬,均處全國首位。數量多除了表現出傳統人口生育慣性,還直接關系着城市對生育保障、教育質量、未來空間等指标優劣的考量。
與之而來的,就是人口快速流入導緻的教育資源供不應求,官方正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極力改善。到今年秋季開學之時,将投用116所中小學、幼兒園,新增學位10.5萬個,三年計劃累計新建學校數目已超過既定目标,後續發力重點也将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
而大學生數量同樣能夠襯托出城市的發展活力和潛力,也是各地人才争奪戰的核心群體。西安作為科教重鎮,大學生總規模接近百萬級規模,在校本專科生81.44萬、碩博研究生16.44萬,其中在雙一流大學加持下,研究生數量與武漢、南京、廣州等處在同一梯隊,高等教育總體質量呈現較高水平。
此外有觀點認為,醫保參保人數與常住人口存在明顯相關性,當實際常住人口規模大于醫療保險人數,則被認定為人口流入城市。西安即是如此,醫療保險參加人數為1094.10萬人,這背後雖有部分參保人員未必生活于此,但也不應忽視暫沒有參保的外來人員。
事實上,人口、産業的進入加快城市發展、産業轉型升級,其資源要素優勢得到進一步彰顯和強化,繼續吸引人口、産業進入,如此形成外部正循環。同時,用以滿足人的需求的配套設施開始變得格外重要,如果一座城市無法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它的吸引力必會有所下降。
面對人口高增長背後的挑戰,不論是教育醫療三年行動,還是事關生活生産資源的引漢濟渭、“堅強電網”工程,或是都市圈規劃中着重點名的多層次交通體系,西安正通過一系列實際行動,逐漸打好堅實“裡子”基礎,解決人口層級提升後所暴露出來的城市公共管理問題。
“搶人大賽”全國第四,新一線成績亮眼
就目前已揭曉2021年末人口的城市來看,将數據與2020年末常住人口(各地統計年鑒口徑)進行比較,西安20.3萬人的增量位列第四位,僅次于武漢、成都和杭州,居于新增人口第一方陣。
武漢因衆所周知的疫情原因,七普節點時已有部分勞動力分流至其他城市,待到元氣逐步恢複的2021年,在經濟發展帶動與大規模人口回流的疊加因素影響下,以1364.89萬人的常住人口,重回中部人口第一大城位置,增量超過120萬人。
18個千萬級人口城市常住人口變化 制圖©悅西安 (注:2020年數據為七普節點統計)
第一方陣其他城市方面,成都人口年新增24.5萬,占四川全省比重繼續上升;杭州新增23.9萬,受益于落戶政策的多輪調整,全年引進35歲以下大學生48.3萬人,進一步創新高;在大力吸引人才落戶的條件下,西安也有着超過20萬的常住人口增長。
之後,南昌、青島、鄭州、甯波、南京等多城增量都在10萬以上,如緊随武漢人口規模的鄭州,在河南常住人口同比減少58萬情形下,仍能在吸引人口方面扛起“大梁”,增加約14.2萬人。
與人口流入相對,部分城市呈現人口流出或增勢疲乏。過去一年,除過尚未公布的深圳,北京、上海、廣州三座一線城市合計僅增長了7.7萬人口,其中廣州、上海分别增長7.03萬和1.07萬人,北京則下降了0.4萬人。盡管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了落戶門檻,但從實際結果看還未帶來顯著性增長。
可以看到,當前老牌一線城市面臨人口收縮困境,“搶人大賽”更像是強二線城市,或者說新一線城市之間的專屬。在此背景下,如何把人才吸引來并且留得住,是每座城市需要思考的地方,歸根結底還是經濟體量、産業發展、城市管理、營商環境等方面的綜合競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