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問牛頓是如何成功的,牛頓這樣回答:如果說我比别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巨人的肩膀”指的是什麼?
你可以理解為一種“借勢”的意識,牛頓之所以能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正是因為借鑒了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的研究成果;你可以理解為一種方向,一種抓大放小,抓主要矛盾放次要矛盾的戰略;你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跟随成功者的方法,先跟随,後複制,再超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學會借勢借力。俗話說,借力使力不費力。經營企業的過程就是一個借力的過程,隻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把力借給你,你才會成功。隻有學會借更多的力,企業才會發展壯大。
國家政策往往蘊含着行業發展方向,是經濟趨勢風向标,你不借趨勢的力,累死累活,辛苦一輩子,突然一個政策變化,就讓你的行業遭到滅頂之災。
員工是你生存的根本,怕員工比你強,不放權放錢,你不借員工的力,競争對手撬走你的核心員工,你的企業瞬間從一流跌入三流。客戶是你的衣食父母,隻做一錘子買賣,不改善客企關系,你不借客戶的力,企業品牌如何打造,口碑影響力如何提升?
一個小男孩在院子裡搬一塊石頭,父親在旁邊鼓勵道:“孩子,隻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的起來! ”
但是石頭太重,最終孩子也沒能搬起來,他告訴父親:“石頭太重了,我已經用盡全力了!”
父親說:“你沒有用盡全力。”
小男孩不解,父親微笑着說:“因為我就在你旁邊,你卻沒有請求我的幫助!”
我們判斷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到,往往隻看自己的能力夠不夠,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就說不可能,于是就放棄了。其實一件事情結果的達成,誰有規定隻能憑借自己的力量呢?但是很多人就被這個執念給“框住”了。
很多偉大的人物,并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強,他之所以一次一次地達成目标,就是因為他是以結果為導向--為了達成這個目标,他不怕自己的能力不夠,而是誰有這個能力,他就借誰的力量,作為自己的資源,從而獲得成功。97%的普通人,就像那個小男孩一樣,認為自己盡了全力,但并沒有看到身邊的資源。
之所以看不到身邊的資源,是因為沒有“借力思維”,沒有掌握信息的敏感度。中國第一位獲得世界科幻小說雨果獎的劉慈欣在其著作《三體》中,曾提出“黑暗森林”理論,其一便是“發現即毀滅”,意指一個星球要想生存下來,就要做到不被其他行星發現,一旦擁有發現一個星球的能力,便擁有摧毀那個星球的能力。說明擁有“發現”的能力,比擁有其它任何能力都重要。
為什麼97%的人用自己的能力給别人打工,而3%的人能發現并借用别人的能力為自己打工?這就是普通人和成功者的區别。老闆之所以賺大錢,就在于他具備發現有能力的人的能力。老闆之所以賺大錢,就在于他具備用更多有能力的人的能力!可能你的問題,别人都經曆過,他點撥一句你就全懂了;他給你介紹一個客戶,你的困難就度過了;他幫你對接一個項目,你的危機就化解了;他給你介紹一個重要人物,你就騰飛了。
運用自己的智慧叫能力,發現并借用别人的能力才叫智慧!
未完待續 請關注下一篇《借勢财富風口,下一個億萬富翁就是你》(下)
轉發本文後點開“炮哥說财商”頭像,私信〖财商〗系統會自動回複給你《窮爸爸富爸爸》電子書和《失落的百年緻富聖經》電子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