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暑入秋,涼風漸起
今日處暑。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是隐退的意思,表示炎熱退去,暑天結束。
處暑标志着真正意義上的秋天來臨,夏天正在悄悄離去。
諺語說,“處暑處暑,熱煞老鼠”,這個時期仍然會有高溫天氣,也就是所謂的“秋老虎”,天氣往往是午後悶熱,早晚才有涼風吹來。
不過,“秋老虎”隻是夏天的“回光返照”,随着秋雨降下,“一場秋雨一場涼”,秋意漸深,秋味漸濃。
處暑期間的雨水,對農業生産是非常重要的,諺語說,“頭秋旱,減一半;處暑雨,貴如金”。
古代是靠天吃飯,唯有風調雨順,才有好的收成,所以過去有處暑求雨祈福的習俗。
處暑之後,秋高氣爽,也是郊外遊玩、登高望遠、迎秋賞秋的好時節。
圖片源于網絡
洗心送暑,淡然自處
處暑最重要的風俗是“處暑滌心”。
滌,就是“洗”的意思。滌心,就是“洗心”。
在古代,這個風俗是與寒食祭祖、端午賽舟、中元祭鬼、中秋團圓、重陽登高、除夕守歲同樣重要的。
讓人感歎的是,随着時過境遷,這個有重要意義的風俗幾乎被我們遺忘了。
在處暑這一天,古人會在家裡的中庭放置一杯淨水(一般是井水),過三天後再收起來,目的是為了送走暑氣,也有用水淨化心靈的意思,所以這個儀式叫做“處暑滌心”。
洗盡鉛華,必見真淳,如果想把世界看得清楚,就要讓心保持純淨。
一切都由初心開始,修心,修身,修性,戀清風明月,慕高山流水,直到最終絕塵而去,人生是修行,是一場滌心之旅,在紅塵中淡然自處。
古人在處暑日修葺房屋,防止漏雨,也會在院子中間放一杯淨水,敬奉天地四方諸神來護佑家院,護佑家人安康。
不要認為這是“迷信”,古人是通過這些儀式,來審視自己的的心靈,表達美好的願望,從而在俗世生活中有所寄托。
洗心淨意,不忘初心,禮敬天地,守護家庭,這是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生活準則,也就是我們的傳統!
圖片源于網絡
混沌世界,做人透明
處暑有三候,每候五天,共十五天。
一候“鷹乃祭鳥”,古人認為,在處暑這一天,鷹在捕捉到鳥之後,并不是自顧自地吃,而是把那些鳥整整齊齊的擺在窩前,先進行祭天,然後再進食。
古人還認為,鷹不捕食正在孵化後代的飛禽,可以稱之為“有義”。
二候“天地始肅”,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充滿了肅殺之氣。
三候“禾乃登”,“禾”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是成熟的意思,“禾乃登”的意思就是開始秋收。
古人認為,隻有秋氣肅殺,莊稼才能成熟。
我們的祖先,體會一年四季的輪替,見證每一粒種子的萌發、成熟,在他們的觀念裡,萬物皆有情義,一切都有秩序,他們的人生也服從天地運轉:春來萬物新,夏日試身手,秋到豐産忙,冬蘊好知香。
“吾有一畝田,種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樹,綠豆兩三棵,熱即池中浴,涼便岸上歌,遨遊自取足,誰能奈我何?”
古人活得自然、灑脫,怡然自得。
圖片源于網絡
在物欲橫流、浮泛不明的今天,一些珍貴的傳統,至為根本的精神被侵蝕,我們失去了秩序,世界變得混沌;我們失去了精神家園,充滿恐懼,變得虛僞。
起初,我們揣着糊塗裝明白;後來,我們揣着明白裝糊塗。
好多事情,一用力,就會拆穿,一拆穿,就會失去,我們迷失了自己!
古人說:“物外常獨往,人間何所求。”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隻求半稱心。
存平常心,行方便事,則天下無事;懷慈悲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
《菜根譚》書中說,“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做絕情不義的事,不奢侈浪費。
一場秋雨,一陣涼風,一份閑逸,一份自在,混沌世界,做人透明!
不必高調,不要迷茫,無需匆忙,帶着一顆孩子的心,去看初秋的山,去看初秋的水,看那隐藏在歲月中的雲彩。
處暑之後,萬物熾熱,終歸清涼,生命至此,熱情中蘊含着冷靜的思考,坦誠中展示着通透的智慧!
來源:京博國學 微信号jingboguoxu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