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老家的農村,最重要的節日,都是春節、端午和中秋,重陽節曆來都不是重點。既沒有儀式,也不請客吃飯。以我的猜想,估計很多村民并不知道重陽節是幹嘛的。
所以我對重陽節的了解,是來自課本裡的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知道了原來重陽節要登高,或者想起遠在他鄉的兄弟和親人。但是那時候,我并沒有遠在他鄉的親人,所以對此很難共情。
後來才知道,重陽節的含義還挺豐富,比如登高、賞菊等,特别是“敬老”這一點,讓它顯得特别重要起來。特别是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3年7月1日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重陽節為我國“老年節”。從法定意義上确認了這一點。
有些深厚的文化傳統,或者閑情逸緻的賞花飲酒,在忙碌的農村也難推廣和得到重視。但“敬老”的孝道,卻是農村人特别注重的,所以重陽節在我老家,慢慢地為更多人所知了。
但是,敬老是一種常态,也很難在“重陽節”這天搞出什麼儀式來,請客吃飯似乎也沒有必要。所以,也就是向家裡的老一輩表達一聲問候和祝福罷了。大多時候,也就止于“為人所知”而已了。
但是,傳統的重陽節,儀式感是很強的。新華社每日電訊的文章梳理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陽數(奇數)之“極”,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月、日均屬最大陽數,所以叫“重陽”或“重九”;又因“九”“久”諧音,古人認為這一天“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而從東漢末年開始,重陽舉行酒宴漸成風氣;魏晉時期,更有了賞菊、飲菊花酒的時尚。唐宋兩代,重陽時節男女都有“簪菊”之風。明代時,皇帝要到萬歲山或西苑的兔兒山、旋磨台登高。清代時,皇帝多登禦花園堆秀山,或在圓明園登香山。
以我看,民間老百姓,去爬個山,看看菊花還是不錯的,如果家裡老輩還康健可以出行,就陪同他們去,也算是儀式感了。
但回頭來說,雖然知道的第一首詩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但我個人更喜歡的是下面這幾首。
醉花陰(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行香子(李清照)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
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訴衷情(晏殊)
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
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
流水淡,碧天長。
路茫茫。
憑高目斷。
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重陽席上賦白菊(白居易)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