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善文忠,歡迎您繼續關注咱們的佛教史,希望您的點擊關注和留言,萬分感謝。
上一篇跟您說了佛教早期不立文字,所形成的三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新的問題就來了,在這種情況下,面對汗牛充棟的佛經,他們是怎麼背的呢?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多朋友都會好奇。
第一,人員的專業化。
在佛教中出現了一批專門的經典的持誦人,這批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背誦佛教的經典,就是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如果遇到居士、僧人或者自己的徒弟來咨詢跟佛經有關的問題,他們所熟悉的那一部分經典直接誦出。
第二,叫做團隊分工化。
光找出一批人,專門背誦佛教經典還不行,畢竟經典實在太多太多了,人的智力終究有限,所以大體上他們之間是有分工的。也就是說,有的人重點背佛經,有的人重點被戒律,有的人重點背論書,這樣經律論都有不同的人分開背的,那麼這裡邊最苦的一批人就是背佛經的,佛經數量大,内容深,所以對于不同的佛經又做了不同的細分。
根據南傳上座部著名的論師佛音尊者的記載,這種專門的背誦者還包括長部誦師、中部誦師、相應部誦師、增支部誦師、本生經誦師、法句經誦師、比丘戒、比丘尼戒誦師等等,當然有些誦師的水平特别高。本人通習四部阿漢,因此被稱為四阿漢誦師,通習四尼柯耶被稱為 四尼柯耶師(尼柯耶就是阿含的意思),通習注釋類文本為釋文師。
在這些天賦高的人裡面,還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真是天縱奇才,禀賦異常,他們能夠完整的背誦三藏經典,這些人就被稱為三藏誦詩師。用現在的語言稱贊他們,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讓人不服不行。
第三,訓練魔鬼化。
這些持誦人,他們背誦經典的訓練方式,達到了我們無法想象的程度。還是要從婆羅門教說起,最開始的吠陀經典,也是分成好幾部的,所以不同的團體重點的持誦不同的《吠陀經》,并且背誦和記憶方面十分的苛刻,精益求精。
根據記載,在背誦同一部經典時,這些專門的持誦者,可以通過11種不同的方式來背誦,包括什麼順着背、倒着背、每背誦兩個詞再倒着背一次、有的時候甚至會對一個詞,先倒着背,再正着背,再倒着背,再順着背......重複三次以上,這種背法真是夠變态的。
再加上對印度拼音文字中特有的輕重音,以及進行了嚴格的規定,這才保證了佛經在長達上千年的傳誦中,幾乎達到了絲毫不錯的經曆。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在印度背誦,怎樣成為了一種傳承佛經的重要方法。
坦率的說,中國人所提出的背誦的最高境界,倒背如流,在人家面前是奧拓見奧迪,自稱小弟弟呀!正是通過這些魔鬼般的訓練方法,練出了獨門絕技。而早期的佛教僧人在背誦佛經的時候,采用的也是這一套傳承已久,效果驚人的方法。
我們現在人幾乎都不信他們真能那麼牛,其實不僅是現代人不信,當年中國的古人也不信。在南北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高僧叫做僧祐法師,他寫了本書叫做《出三藏記集》第十四卷,有一個佛陀耶舍傳,記載這樣一個故事:當時咱們北方有個國家叫後秦,因為國君姓姚,因此叫姚秦。當時有一位來自印度的法師叫做佛陀耶舍,他來到中土之後,背誦整部的《昙無德律》,就是一個戒律,因為這個戒律的規模非常大,漢譯本就有60卷之多。
所以後秦的君主姚秦就覺得,這麼大部頭的經典,你沒從印度帶出梵文的經典,隻靠腦子記憶,背出來的東西靠譜嗎?于是測試一下佛陀耶舍的記憶力。他選擇的測試的項目是背戶口本,這個所謂的戶口本,也就是當時後秦不同地區戶口人數的統計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藥方。差不多好幾十頁紙,給他三天的時間,三天後考試出成績。
結果三天以後,佛陀耶舍輕輕松松的就背誦了出來,一個字不錯。而且你随便跳着問,你隻要說上句,,人家誰能把你下句給接出來。這一下,就把所有的人都給吓着了。這種驚人的記憶力是長期訓練的結果,普通的中國人,假如你沒有受過特别嚴格的訓練的話,是很難想象這種能力。
僧人出于對佛教虔誠的信仰,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堅韌不拔的毅力,再加上科學而又嚴苛的訓練方法,最終造就了這一批讓人歎為觀止的記憶天才。
在巴利文的文獻中,還記載了更加讓人驚歎的紀錄。其中一個名叫離婆多的長老,他在沒有接觸經文20年的情況下,還能夠持誦《中阿含經》。還有一位三藏比丘更牛,由于饑荒的原因,30年沒有接觸佛典了,但是卻依然能夠誦持整個三藏經典,這個就太可怕了。
我們都知道,人的記憶能力,大多數人偏于短時記憶,就是一個東西當時看,當時背沒問題,幾個小時之後你再問他,還能想起來,幾天之後他也能想起來。但是像黎奇多比丘這樣的,30年了還能背的出來,真是無話可說呀!隻能說,大師,您這個腦子好得有點犯規了啊!根本就不是地球人!
話又說回來了,既然這套口傳心記的系統這麼好,為什麼後來又又不用了呢?有關這個問題,咱們下篇再說。歡迎您的關注、轉發和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