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提到了很多次“内耗”和“反刍”,很多人對這兩個概念一知半解。
知道這麼個東西,但不知道究竟代表什麼含義、有什麼意義。
那什麼是内耗?什麼是反刍呢?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大腦獲取外界信息的過程,有注意、理解、記憶、加工、編碼、儲存、調用等一系列步驟,這些步驟加起來,就叫“認知處理”。為這個處理過程提供能量的,就是大腦的“認知資源”。
不過,大腦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在同一時刻,已經被占用的資源,是無法用來處理其他任務的。
因此,很多認知科學家(比如赫伯特·西蒙)都會把大腦比作電腦:認知資源就像電腦的内存,如果電腦後台運行的程序太多,電腦可用内存就越少,如果繼續運行新的程序,就有可能導緻電腦死機。
對于大腦來說,如果你同一時間,想處理的事情太多,也會感覺思考不動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感覺疲憊不堪,大腦轉不動的原因:因為你同時進行太多的任務,導緻認知資源不夠用。
一旦認知資源不夠用,你的負面情緒就會很難控制,當你在進行工作的時候,很容易感到痛苦、壓力、煩惱。
一旦你被痛苦、壓力、煩惱吓倒,就會猶豫不決、彷徨躊躇,做事之前就會想很多很多,比如“我這麼做到底行不行?”“做了會不會讓别人誤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做錯了怎麼辦?”,這些都會讓你停下動作,開始胡思亂想。
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你處理的任務越多,越容易感到疲憊,認知資源就越少,負面情緒越難控制,做事就越瞻前顧後不敢行動;越不敢行動,你就會想越多,自己被自己吓到。
這就是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的人,注意力更多關注在想法上,而不是在行動上,關注在虛,而非實。
比如一個人在工作中出現失誤,導緻出現了一些問題,受到同事的責怪和抱怨,大概率會自責、内疚,同事的話會反反複複在腦海中回放,自己一次又一次想象如何應對同事的話;同時,負面情緒不斷萦繞在心頭,導緻接下來每次做事都害怕出現問題,畏手畏腳,時間一久,感覺心力交瘁。
那思維反刍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說,幸福是你全身心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獲得内心秩序和安甯時的狀态。
這就是“心流”:沉浸在當下的事情中,大腦的認知資源完全被當下的事情調用,你會全身心投入在手頭的事情上,不會去想其他的任何事。
但這是理想狀态,絕大多數人都達不到。
因為,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腦子裡總會時不時闖入不少雜念:
這些雜念,就叫做思維反刍,它們往往會造成心情低落,讓自己從全神貫注的狀态下脫離出來。
比如中午午睡,有時候我們起來,會感覺很喪,特别是睡了很久,心情會特别低落,感覺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
這就是因為,大腦在睡覺時并不會真正停止運轉,而是會進入周期性的功能和狀态循環,一旦午睡時間超過1小時,大腦負責情緒管理的區域,就會受到影響,緊接着各種雜念都會湧入了大腦,而且這些雜念,都是不合邏輯、不合常态的,極容易引起消極情緒。
關于内耗和反刍的區别,根據我的觀察,其實兩者的差别并不大,要說一定有,那就是内耗針對的更多是當下,而反刍更多針對未來和過去。
比如你當下做事猶猶豫豫,腦子裡一直有其他想法,那就有可能是陷入了“内耗”。
比如你如果一直對過去的事情耿耿于懷,走不出陰影,那就有可能陷入了“反刍”。
這裡提一下“知識的反刍”。
所謂知識的反刍,就是對學過的東西,進行反複記憶。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記憶有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等幾個環節。記憶不是一勞永逸的,如果不注重保持,記憶會變得模糊,甚至丢失。
知識的反刍可以保持記憶,鞏固記憶成果,能夠對知識進行條理化的重構。
所以,知識的反刍是有效的,而思維的反刍則是無效的。
那麼我們如何“反内耗”、“抗反刍”呢?
1.思維轉向
很多人為别人操碎了心,比如員工經常揣摩領導的心思,這就會造成:領導的臉色小變,你的情緒就會大變。再比如你過度關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如果他人的評價稍有不好,你的情緒就會陷入内耗,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
這類行為,都是自我沖突,控制不了自身情緒。
正确的做法,是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你可以影響和改變的事情上,那些你改變不了的,想再多也沒有用。
比如,“我上次那樣講話是不是不太妥當?”改成“下次遇到這種情形,我該怎樣表達才會更好呢?”;
“領導跟我說話的方式一反常态,是不是對我有點失望?”改成“我可以做些什麼,來給領導留下好的印象?”
這就叫做思維轉向。
2.行動
行動可以說是解決問題、解決焦慮、解決反刍内耗的關鍵。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出:掌控人生的的兩種方法,一是做出承諾,踐行承諾;二是确立目标,完成目标。
每一次踐行諾言,每一次成功實踐,都會樹立你的全方面綜合能力,既培塑你的影響力,收獲更多的尊重;也養成你的自信心,擁有更強動力去追逐目标;更能推動個人的螺旋式持續增長,實現個人的叠代突破。
3.記錄
這一點我在前面的文章 互聯網時代,我們還需要記錄嗎?裡已經講了很多了,記錄的主要作用,就是幫助你釋放大腦的認知資源,減輕大腦負擔。
這一步,可以很好地對抗精神内耗與思維反刍。
4.良好的精神結構
梁甯曾比較了兩位統治國家40餘年的單身女強人—英國的伊麗莎白和中國的慈禧。
伊麗莎白,帶領英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建設海軍能力,确立了在北美的殖民地。
慈禧,用一生的手腕與智慧,維持國家的封閉與思想的禁锢。
兩個人的第一個不同,是精神資源的不同。
伊麗莎白童年的教師,是英國文藝複興時期著名人文主義者羅傑阿斯卡姆,她還懂六國語言,她的精神資源中有亞裡士多德、凱撒、哥倫布...
而慈禧的精神資源,來自《資治通鑒》,以及戲文如《挑滑車》、《四郎探母》等等。
精神資源将形成一個人的精神結構,精神結構會主導一個人一生的品德、格局、胸襟、能力,也主導他的願望、夢想與恐懼,從而影響這個人後來所有的決定。
所以, 越是優秀的人,他的精神結構也越完善。
如果你平時關注的如果負面信息、負面情緒偏多,那你自然會向負面靠攏。
所以,選擇良好的信息來源,可以幫助你構建良好的精神結構,抵抗内耗與反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