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多雨,外界濕氣容易入侵人體,尤其此時人們還易貪涼,導緻體内濕氣聚集。濕氣對人有什麼影響?如何正确祛濕?一起來看↓
濕氣對身體的影響
影響皮膚:易出現頭發油膩、毛孔粗大、暗黃無光、黑眼圈、痤瘡、色斑等問題。
發胖浮腫:長期被濕氣困擾,影響新陳代謝水平,進而導緻肥胖。若體内濕氣過重,會影響腎髒的利尿功能,繼發全身浮腫。
關節不适:濕氣侵入關節後,導緻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狀。
排洩功能受損:體内濕氣會導緻胃腸功能紊亂,表現為大便黏膩、排便不淨、次數增多。
誘發多種疾病且遷延難愈:濕邪在體内久了,會影響氣血流通,誘發髒腑疾病,也會使人出現頭暈、乏力、四肢困重、食欲減退等症狀。
從頭到腳的祛濕方法
頭
洗澡洗頭後要充分擦幹身體,吹幹頭發,頭發還濕着時不要直接入睡。
口
别為了貪涼一次性吃太多生冷食物,減少暴飲暴食的機會,遠離太過油膩的食物。少喝或不喝酒,盡量不要酗酒或一次喝得酩酊大醉。
軀體
堅持運動可有效加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促進濕氣排出。建議大家平時動起來,推薦跑步、健走、遊泳等有氧運動,适當排汗可加速“排濕”。
臀
久坐也是運動少的“隐形”表現,長期坐着不動,代謝就會變慢,容易招來濕氣,因此要改掉久坐的習慣。勞動、休息時要盡量避開水濕之處,尤其是老年人,在外走累了,也盡量别坐潮濕的木椅木凳等。
腳
下雨天減少外出,不慎淋雨的話要及時更換衣物,鞋子濕了就不要連續兩天穿同一雙,同時要将濕的鞋子充分晾曬。此外,還要注意保持房間幹燥;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可打開風扇、空調等保持空氣流通。
四大“祛濕法寶”
1.中藥
藿香、佩蘭等:可化濕醒脾、解暑發表,做成香囊随身佩戴,有祛濕避穢的效果。
蒼術等:可燥濕健脾、祛濕解表。
豬苓、茯苓等:可利水滲濕。
2.食療
薏米可健脾祛濕。薏米與葛根、赤小豆、茯苓等共食,能清濕、排濕、擋濕。
3.艾灸
艾葉味苦、性辛溫,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的作用,能起到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的療效。
4.拔罐
拔罐是較常見的祛濕法,可調整人體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編輯:張紫薇
* 轉載請注明來自浦東發布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