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絲綢之路對中外文化有什麼影響

絲綢之路對中外文化有什麼影響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22:47:28

絲綢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起到了初步的、極其重要的作用。正是通過色彩鮮豔的絲綢,西方人了解了東方的悠久的文化中國。自公元前119年張骞挖空西域以後,大量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西域各國。學術界普遍認為,“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主要路線,一條是從長安到 羅馬的“陸上絲綢之路”(狹義的陸上絲綢之路是沙漠綠洲絲綢之路,廣義的陸上絲綢之路還包括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和東亞絲綢之路&41);另一條是從中國海岸到西南非洲的“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對中外文化有什麼影響(絲綢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有哪些)1

長期以來,這兩條絲綢之路連接了沿途國家,開展了劇烈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各國的物質文化生活,促進了社會發展。

絲綢是絲綢之路開放、可持續運營和發展的關鍵性原因。蠶業和蠶絲業起源于中國。中國是世界之上第一個發明蠶業和蠶絲業的國家。1984年,在河南省荥陽縣青台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中國最遲的絲織物——一些平紋織物和組織密集的淺紅色絲織物。這些絲綢的碎片可以追溯到5500年後。類似的遺址在中國很常用,例如山西西銀村的仰韶文化遺址和浙江省武興縣的前山陽遺址。

可以看出,絲綢在當時被普遍用作面料原料,标志着中國原始居民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開始養蠶生絲。商代的缫絲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期。周代有專門的蠶桑房,東漢有提花織布機。中國缫絲技術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為世界蠶業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李約瑟說:“絲綢是古代中國人帶給世界的财富。”。“農桑并舉”、“男耕女織”一直是中國傳統農業的特色。絲綢業是傳統社會的支柱産業。有大量關于蠶業的農業書籍,可以與糧食種植相媲美。唐代天寶年間,朝廷收受的絲綢約占全國稅收的三分之一。一種新型的獨立國家民間絲織作坊“機戶”的出現,标志着宋代絲織業的興盛。宋元之後,太湖流域絲綢業發展急速,北方絲綢業已成為中國的主要商品區。明末,江南甚至出現了以絲織業為代表的所謂“資本主義萌芽”。清康熙皇帝在《蠶賦》序之中說:“世界之上的絲線供應都在東北部,這是唯一蠶業興盛的地區。

絲綢生産和貿易已成為政府的主要财政來源。這位官員還認為,“公共和私人依靠,但絲綢取決于”。絲綢絲綢(生絲)在曆史時期,一直是中國出口商品的主體。直到1718年,茶葉超過生絲,出口額居首位

絲綢之路對中外文化有什麼影響(絲綢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有哪些)2

在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對歐洲的生絲出口長期占整個西方市場生絲出口的70%超過。明代王世茂在《福建書》之中說:“福州的絲綢和漳州的絲綢……那些出海的人是不可計數的。他們都穿着衣服,被世界所覆蓋。”然而,在19世紀初20世紀末,中國在絲綢生産之中的主導地位被其“學徒”日本所取代。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重視絲織業的發展,通過開放國外生絲市場,使日本經濟日益興盛。日本急速從領先的傳統國家轉變為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生絲占西方絲綢市場的70%。絲綢業被稱為日本經濟騰飛的“功勳産業”。如今,世界之上約有40個國家和地區生産絲綢,其中最關鍵的是中國、印度、烏茲别克斯坦、巴西和泰國。中國仍然是世界之上最小的絲綢生産國,占世界總産量的7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西部ai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