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一卦可以看作一個時代,一爻是一個時代中的一個發展階段。乾卦自初至上,是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即乾健如何由潛而見而惕而躍而飛以至于亢而有悔的過程。乾健的發展過程是自我表現、自我變化發展的過程。坤卦自初至上也是一個發展過程,但坤的本質特點是順,坤順乾,陰順陽,因此坤卦六爻實際上是一個坤順乾,陰順陽的發展過程。坤卦的每一步變化都反映着它順乾、順陽的發展程度。
初六“履霜”,陰氣開始凝聚。六二“直方”,已具備了陰柔中正的全部坤德。六三“含章”,含晦不露,卻又随時準備為乾效勞而不居功。六四“括囊”,陰順發展到相當的程度,以至于晦藏緘默。六五“黃裳”,坤順之道日臻完美,居高位卻能固守柔順之德。至上六則發展到極盛的地步,順轉為逆,坤順乾變為坤敵乾乃至與乾戰。爻辭不言陰與陽戰而曰“龍戰于野”,是故意不承認陰敵陽的這個現實,把陰與陽戰或坤與乾戰的現實用“龍戰于野”的另一種說法表達出來。
“戰于野”,仿佛不是陰逼陽,坤敵乾造成的戰事,倒是陽主動出擊到外面來與陰戰,與《春秋》“天王狩于河陽”幾乎同一書法。因為要點出是陽主動出擊到外面來與陰戰,不是陰主動逼至陽之腹地與陽戰,所以稱“龍戰于野”。古代國家的統治中心地帶曰國,國外曰郊,郊外曰野。言“龍”,意在強調是陽與陰戰,不是陰與陽戰,因為陰敵陽不可言。言“野”,意在指明戰于國之外,非戰于國之中,進一步掩飾陰逼于陽的事實。
“其血玄黃”,有人說“血”是血戰,甚乃血流漂杵的意思。其實不然,“其血玄黃”一語重點在“玄黃”而不在“血”。天為玄,地為黃。“玄黃”合言乃天地混雜,乾坤莫辨之意。天地混雜,乾坤莫辨,這在古人的思想觀念中是最糟不過的事情。所以爻辭盡管不言悔吝,而“其血玄黃”的後果比悔吝更要嚴重。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上爻是當變之爻。乾卦《文言傳》說“亢龍有悔,窮之災也”,坤卦“小象”言“龍戰于野,其道窮也”,意義一緻。乾之道發展到上爻,就到了窮極的地步,窮則變,變方能通。“亢龍有悔”是乾道至于窮極而造成的。“龍戰于野,其血玄黃”,天地不分,陰陽莫辨,也是坤道盛極而窮所造成的結果。
用六,利永貞。
“用六”的意義與乾卦“用九”一樣。“用九”是乾卦六個陽爻都用九不用七,“用六”是坤卦六個陰爻都用六不用八。筮得坤卦時,六爻雖皆陰,但有的可能是六,有的可能是八。六是老陰,是變爻;八是少陰,是不變爻。《周易》占變爻不占不變爻。假設坤卦六爻皆六,都是變爻,六個六皆變為七,即變為陽爻,全卦也就由坤之乾了。
坤雖變為乾,坤性依然在,坤性雖還在,卻已有乾的影響。故作《易》者特為此設辭曰“利永貞”,意謂陰柔不能固守而變為陽,變為陽卻又不是陽,則利在永貞。乾坤二卦都講元亨利貞,然而乾重元以元為統,坤重貞以貞為主,故坤之貞為“牝馬之貞”。坤之本質特點是順乾,一方面與乾合德,共生萬物,故乾元亨,坤也元亨;一方面以乾為君,順承乾。此處言“利永貞”而不及元享,其用意很明顯,是在突出強調坤用六變卦之順承乾的一面。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易經》以陽為大,以陰為小,坤用六諸爻皆陰變陽,始小而終大,故曰以大終。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孔子于六十四卦特别重視乾坤兩卦,認為這兩卦意義極其深遠,與其他諸卦不同,所以在乾坤兩卦特為作《文言傳》,對卦爻辭反複地加以分析說明。坤卦《文言傳》共七段文字,依次解釋卦辭及六爻爻辭。這一段解釋卦辭。卦辭《彖傳》已全面解釋過了,《文言傳》再作解釋,意在加深理解,進一步抓住要領。乾卦情形同此。不過也有所不同。乾《文言傳》對卦辭“元亨利貞”四字,字字作解,因為四個字各自有獨立的意義,不字字作解不足以說明。坤《文言傳》對卦辭隻取“後得主”一語,其餘多作贊辭,而分析的重點則在“順承天”三字上,這大概由于坤卦卦爻辭取象比較複雜,卦義不易把握的緣故。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乾至剛,坤至柔,這是乾與坤的固有本性,但是坤之柔須在随乾而動的過程中表現出來;乾健不息,坤則随着乾健的影響而生長萬物,承載萬物:生長萬物,承載萬物就是動;動則必然表現出剛的性質。乾動,坤也随着動;乾剛,坤也随着有剛。坤是至靜的,靜本身無形無迹,無法看得見;坤之至靜要從它的德之方處看。換言之,坤之至靜表現在它的“方”上。方即六二爻辭“直方”的“方”。“方”即是坤在乾的影響之下,陶鑄萬物,飛潛動植,使各有定形穩固性與普遍性。
從坤随乾動的這個情況看,坤雖至柔,然而“其動也剛”,坤雖至靜,然而其德亦方;以乾為先,自己處後,即“後得主”,才是坤之不可移易的特點,柔也罷,靜也罷,都是以乾先坤後為前提的。
順便指出,《老子》貴柔貴後,以為天下之至柔可以勝天下之至剛,主張不為天下先,與(周易》坤卦的思想看似一緻,然其實不同。《老子》崇柔抑剛,扶陰抑陽,将坤放在為首的地位。它說的不為天下先,是一切居後,居一切後的意思,《周易》坤卦則強調乾先坤後,坤居乾後,不是一切事物在一切情況下都居後。這個差别是極其重要的,因為《老子》思想淵源于殷易《歸藏》,《歸藏》是首坤次乾的。《周易》雖也與《歸藏》不無關系,但是《周易》已将《歸藏》的原則加以改造,首坤次乾,變為首乾次坤。這是根本性的變化。
以下“含萬物而化光”句與《彖傳》之“含弘萬物,品物鹹亨”,義同,不再贅述。“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此二句帶有總結的意義,将坤之“至柔”、“至靜”“後得主”諸特點最後歸結到“順”字上。“順”才是坤的根本性質,如同“健”是乾的根本性質一樣。“坤道其順乎”,坤道就是一個“順”字,講得斬釘截鐵,毋庸置疑。順誰?任是誰都順嗎?不是。坤隻順天順乾。順是胡亂順嗎?也不是。天動地随,天以時行,坤亦以時行。天不超前不落後,坤亦不超前不落後。“承天而時行”一句說出,把坤順的性質講得周到深刻,全無罅隙。現在我們回過頭去體味一下“利牝馬之貞”的卦辭肯定會覺得豁然洞曉,了無窒礙。
未完待續……
本文選自金景芳、呂紹綱合編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譜的講解易學知識之書,想入門或深學的朋友都可讀一讀。
你的移動文學圖書館: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曆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台,拒絕網絡爽文“小說”!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本号,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