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的寫作中,平仄和意境應該如何取舍一直以來都是争論不休,反對平仄的普遍有兩個觀點:
作為寫詩時更喜歡寫格律詩的我想反對這種反對。
對于第一個觀點:平仄是後人為了顯擺而搞出來的東西。關于這個問題,首先科普一下:平仄真不是後人搞出來的,而是唐朝人自己研究出來的,曾經為此寫過兩篇文章,諸君有空可以移步一觀(點擊下面藍色字):
唐人作詩要遵守格律(平仄)嗎?兼論近體詩的前世今生
平仄是詩的鐐铐,還是不會之人的借口?“妨礙詩意”這鍋平仄不背
實話說,聽這句話已經聽到耳朵起繭子了,憑什麼說一講平仄格律,詩就會失去意境?又憑什麼說寫格律詩的人就不會考慮意境?舉一個例子,白居易的《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這是非常有生活意趣的一首詩,字詞淺白卻又不落俗套,餘味無窮,被譽為信手拈來的妙筆,曆來倍受稱贊,相信沒有誰說它缺少詩意和意境吧?但同時它又是一首非常标準的格律詩,來看它的平仄: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注:“一”字按普通話發音是第一聲,是平聲,但在古時候,它的發音是不同的,“一”是仄聲字)
通過首句第二字和尾字的“蟻、酒”兩字,可以判斷出這是一首仄起仄收的五絕,即仄起首句不押韻,它的正确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中打括号的字表示可平可仄,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白居易寫的這首詩是一首完全符合格式(合律)的格律詩。
它因為講了平仄而失去意境了嗎?反對平仄的,你在反對什麼?
說有了平仄,詩就沒了意境,反過來問:難道說沒了平仄,詩就會有意境了?還是舉一個例子,某位将軍所作的《遊泰山》:
遠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來下頭粗。
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
這首詩的确不按平仄,它有意境嗎?雖然舉的例子有點極端,但意思就是那麼個意思。
在頭條看的詩不少,很多不按平仄的,那些詩就全都有意境了嗎?恐怕不見得,反而是一些堅持按平仄寫詩的人,因為對自己要求高,他們的詩大部分都意境充沛——這種現象其實不難理解,連平仄這樣比較難的東西都嚴格要求的人,自然會更加注重意境的表達,而那些認為寫詩就應該率性而為,甚至一氣呵成寫出來後都不能修改的人寫的詩,如何經得起推敲?
所以,一首詩有沒有詩意、有沒有意境,并不在于平仄,而在于寫詩之人對文字的悟性、感覺和掌握程度有多高。
說白了,就是看你會不會用字,不會用,哪怕去掉所有的條條框框,你也隻能寫出“泰山黑糊糊”之類的句子,而如果對文字的運用得心應手,即使規矩再多,同樣也能寫出“晚來天欲雪”的佳句。這就像是中國乒乓球隊,因為太能拿冠軍了,所以國際乒聯為了限制中國隊的發揮就針對性地不斷推出新規則,比如由21分制改為11分制、小球改成大球等,但那又如何?冠軍我們照樣預定。
說了這麼多,并不是為平仄站隊,也并不認為寫詩就必須要講平仄,而是我一直堅持認為格律詩也好、非格律詩也好,它們都有着平等的地位,并沒有誰比誰就高人一等,寫詩時講平仄還是不講平仄完全在于個人的喜好和選擇,都沒有錯。
有些網友發他寫的詩讓我修改,我首先會告訴對方,如果不按平仄的話,你這首詩是可行的,如果要按平仄,則有個别字需要調整,這是我一貫的觀點,我覺得寫詩的人就應該有這樣的胸懷,有一顆包容的心,而不是一看你講平仄,就說你食古不化,也不是一看你不講平仄,就認為你不上檔次。心胸不寬廣,如何能寫出好詩?
平仄說到底,它隻是區分古體詩和近體詩(格律詩)的标準,也就是區分不同詩的體裁的一個準則,就如同文章,有的叫記叙文,有的叫議論文一樣,詩還是那個詩,隻不過有的叫古體詩,有的叫近體詩而已。
所以,何來有了平仄就必然沒了意境呢?至于還有“寫詩時老是去想着平仄,還怎麼考慮意境?”這種論調的,隻能說他對文字的掌握真的不到位,也根本沒寫過多少詩,因為當你習慣了用平仄寫詩後,根本不需要刻意去想着平仄,句子自然就出來了,這就是水到渠成、信手拈來。
平仄和意境從來就不是對立面,平仄也從來都不是規則,而是一種選擇,我們應該互相尊重彼此的選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