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麼一群人,不喜歡去别人家做客,也不喜歡參與一切要“脫鞋”的活動,就連去商場買鞋子都想一個人偷偷找個角落……
究其原因,其實是怕脫下鞋子後,竄出一股不可描述的氣味,并快速擴散,讓周圍的人面露難色,自己也尴尬至極。
而這群人也很委屈,明明每天都有洗腳、更換襪子,為什麼臭腳的還是我?
一、為什麼會腳臭呢?
我們的雙腳大概有25萬個小汗腺,平均每天就會排出至少200mL左右的汗水。汗水本身并沒有什麼味道,但其中的乳酸、尿素會被人體皮膚表面的細菌,像棒狀杆菌、微球菌、丙酸杆菌、B-變形菌綱和短杆菌等分解,産生異戊酸、甲硫醇、丁二酮、丁酸、乙酸等物質,就形成了我們所熟悉的酸臭味。
照上面這麼說,其實每個人腳上都容易出汗,細菌也不少,那為什麼有的人臭腳殺傷力特别大,有的人腳卻不臭呢?主要與下面幾個因素有關:
1、穿的鞋襪不透氣
腳部出汗多,如果經常穿不透氣的鞋襪,會影響腳部的汗水蒸發,尤其在天氣熱、運動強度大,大量出汗的情況下,悶熱潮濕的微環境會讓你腳上的細菌瘋狂輸出。
所以,平時最好穿透氣的鞋子,以免造成腳汗過多,導緻腳臭加劇。
2、腳底有過厚的老舊角質
角質,是局部的摩擦導緻皮膚表皮層細胞角質化造成的,如:鞋子不合腳、鞋底過硬,都有可能會促使腳掌産生角質,形成厚繭,行走時間一長,就會逐漸變成死皮。
當腳底出汗時,這些死皮就會成為細菌及黴菌的營養來源,加快細菌、黴菌的滋生繁殖,進一步促使腳臭的形成。
3、不注重腳部衛生
平時不注重腳部的清潔衛生,不僅會有引發腳臭的可能,對一些已經出現腳臭的人更會助長其臭味。因為腳下的皮膚産生的溫度會和汗液形成濕度,再跟一些腳掌脫落的皮屑混合,很大可能會形成腳部皮膚表面微生物滋養、繁殖的适宜場所。
所以,平常外出上班或外出購物、散步後回來,最好洗洗腳。
除了上述三種原因,其實腳氣也可以引發腳臭,這時候,就不是簡單的愛幹淨就可以了,這是病,得治!
二、腳臭也可能是病
有這些症狀需注意
有些人隻是單純的腳臭,而有些人則除了臭還伴随瘙癢、潰爛等情況,這時就要當心是腳氣找上門!
腳氣就是足癬,它是皮膚癬菌引起的真菌感染,是一種病,很容易在人與人之間發生相互感染,需盡早治療。足癬分三種類型,各有典型症狀,要學會區分:
1、水泡型足癬
主要是以成群或散在分布的小水泡為典型表現,且疱壁不容易破、疱液比較清亮,等幹燥吸收之後就會出現脫屑的現象,常會伴有瘙癢的症狀。
應對建議:一般可用複方水楊酸酊劑、複方間苯二酚塗劑、冰醋酸溶液等治療。具體遵醫囑。
2、糜爛型足癬
表現為局部表皮角質層浸軟發白,很多患者還會由于走動,不斷摩擦而表皮脫落,露出鮮紅色糜爛面,并會伴随有少量的滲液。若沒有及時幹預,表皮持續破損糜爛,很容易繼發細菌感染,甚至流出的膿液會發出腐爛的惡臭。
應對建議:應先給予收斂、減少滲出治療,待脫皮後外用抗真菌藥膏。具體請遵醫囑。
3、鱗屑角化型足癬
足跟部和足跖的皮膚角質會增厚粗糙,并伴有皮膚幹燥、脫屑等情況,尤其是在冬季時,足部皮膚較容易發生皲裂,且有疼痛感。
應對建議:外用抗真菌藥膏殺菌。對于角化部位可用水楊酸藥物,對于去角質有良好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足癬是一種比較容易複發的皮膚疾病,需要嚴格按照醫囑,足量、足療程用藥,在治療期間要注意觀察患處狀态,若不起作用,應及時咨詢醫生更換藥物。
另外,足癬會通過直接接觸和他人共用的腳盆、毛巾、拖鞋等傳染,日常要注意物品的專人專用。
三、除腳臭,用它泡腳試試
想要腳部沒有異味,除了做到勤換鞋襪、勤洗腳外,還可以試試泡泡腳:
1、艾草 花椒
艾草主要的化學成分為揮發油類、黃酮類和糖類,具有抑菌、抗蟲、抗過敏等效果,花椒也是一種“天然消毒劑”,二者聯合,對于腳汗、腳臭、腳氣、濕疹都有改善效果。
做法:艾草1-2顆,花椒一把,加水煮開,等到水溫40℃左右再泡腳。
2、馬齒苋 蒲公英 車前草
馬齒苋清熱解毒、殺菌消炎;蒲公英清熱去火;車前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這對于緩解腳氣、腳臭也有一定好處。
做法:三種藥材各用2顆~3顆,洗淨後放在鍋裡煎煮,開鍋以後煎煮15分鐘,然後把藥汁兒倒出來,可以趁熱熏一下,然後溫度合适的時候泡腳,泡15-20分鐘。
提示:洗完了以後不用再用清水洗,直接把腳擦幹即可。
但需注意,本身腳有潰爛、糖尿病病足的患者、下肢動脈硬化患者、靜脈曲張的人、血壓控制不好的人都不宜泡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