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洋的孩子終于找到了,父母與孩子相見一刻抱頭痛哭,但是還沒好好感受失去了十四年的親情,孩子的一句話讓人心裡感到透心涼。孩子還是想跟養父母一起生活。可以理解孩子的想法,因為在他之前的認知裡陪伴他成長的是“養父母”,現在的親生父母反而是陌生的親人。
孫海洋夫婦與孩子相認
跟郭剛堂一樣,曆經千辛萬苦尋找,24年之後孩子雖然已經找到,但孩子卻不願意回到親生父母身邊。同樣的,孫海洋為了不讓兒子難過,表示不恨養父母,其實很紮心!
郭剛堂
孩子被拐走多年再尋回,與“養父母”生活多年早已沒了被拐前的記憶,難道被拐的孩子就已經不是自己的孩子了嗎?這讓苦苦堅持多年尋找孩子的父母親人情何以堪!可以諒解“養育”自己的孩子,但是“養父母”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能否逃脫?
孫海洋與尋回的孩子
家長唯有提高安全意識,不僅要看好自己的孩子,還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防拐防騙意識。
類似簡單地跟孩子說“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的東西”的教育方式孩子不容易記住,正如少兒安全教官GY局長所說,家長應該掌握以下這四個防拐知識,并且經常讓孩子經常模拟演練,孩子才會具備實用的防拐防騙知識。
防拐防騙兒童自我保護手冊
1.沒有經過爸媽當面允許,不吃任何人給的食物和水,不跟任何人走。這個任何人包括陌生人,也包括經常見面的熟人或親屬。
2.出門玩一定要跟爸媽打招呼,并且要在父母能看到的範圍内玩。外出遊玩,不能讓孩子離開父母的視線。
3.如果在玩的過程中沒看到爸媽,孩子應該趕緊回到能看到父母、父母也能看到自己的地方玩。
4.家裡老人帶孩子外出時,要保持與孩子的距離不超過一臂之遠,尤其是七歲以下孩子。
老人帶孩子
除了以上四點,父母在平時的言行中也要注意保護孩子的信息。
現在家長大都喜歡給孩子拍照片、拍視頻以記錄孩子成長過程,有時還分享到朋友圈或一些平台,那麼在拍照時一定要關閉位置功能,以免有心人從照片中獲取孩子活動的準确位置,或者假扮熟人接近孩子。
孩子越小越沒有防範意識,也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帶3歲以下的孩子出門,不僅要确保孩子在自己視線範圍之内,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牽牢孩子的手。
牽好孩子的手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一位家長帶孩子在街邊買東西,不管是付款還是取東西,家長把孩子從左手換成右手牽,又從右手換成左手牽,孩子的手腕始終沒離開過家長的大手。這位家長的防範意識值得點贊與學習,隻有時刻繃緊安全防範的這根弦,壞人才不會有可乘之機。
牽好孩子的手
學齡前兒童是壞人的主要目标,年齡越小越容易被拐走。孫海洋的兒子被拐時是4歲,而郭剛堂的兒子被拐時才2歲多。這兩個孩子被拐時還不懂事,,也是因為太容易相信别人導緻被拐走,而他們長大後對被拐前的生活沒有任何印象。
人販子固然可憎可恨,但是家長對孩子的防騙教育不能少,讓孩子牢記一些防騙知識,關鍵時刻能讓孩子遠離壞人。那我們該如何讓孩子掌握這些知識并牢記于心呢?
家有寶寶的家長應該都能體會到,有的事情說一次孩子就能記住,而有的事情怎麼說孩子都記不住,充滿趣味性、故事性、代入感很強的學習方式才适合小朋友。陪孩子一起看繪本,講故事,角色扮演都是不錯的方法。
孩子在看,聽,讀,說,演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把安全要點牢記于心。最重要的是,這些繪本故事能與日常生活場景吻合,孩子代入感強,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觀念。
幫助孩子從小樹立防範意識,這套《防拐防騙兒童自我保護手冊》清楚地告訴孩子:不僅不能跟陌生人走,就算是平時認識的人,沒有爸爸媽媽的當面允許,也是不能跟着他們走的。
防範壞人僅僅讓孩子不跟陌生人走是遠遠不夠的,這套繪本還介紹了孩子的情緒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控制情緒;自我防範還包括表達自己的觀點、勇于說出自己的感受并學會拒絕、敢于說“不”,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防範意識,增強孩子的應變能力。
這套繪本每冊都有一個能夠吸引孩子閱讀興趣的故事,家長也可以引導孩子通過故事掌握安全知識,通過模拟故事情節、角色表演來加深孩子對故事所表達思想的理解。
《防拐防騙兒童自我保護手冊》能讓孩子清楚明白:身體是屬于自己的,哪怕是平時熟悉的人,包括親戚朋友,當你不願意或感覺到他們的靠近或觸碰讓你感覺不适的時候,是可以大聲說出來的,也是可以拒絕的。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家長都希望孩子平安長大,萬一發現孩子不見了,請不要猶豫,要立刻打電話報警,孩子被拐後的24小時是孩子被找回的最佳時機。同時馬上發動親朋好友一起尋找,還可以撥打電台尋求幫助,人多力量大,孩子被盡早找回的機率才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