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消費日報】
1月14日,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也是春運的第8天。在前往北京南站的道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包小包的行李、各具特色的年貨,處處講述着“年”的故事。
小到一張“福”字,大到一對燈籠,返鄉人們手中的年貨裡是掩不住的歸家驚喜,更反映了輕工消費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 本報實習記者 闫 利 文/攝
冰箱貼裡藏溫柔
上午11時30分,在前往北京南站的14号地鐵線車廂裡,一位剛給拎着兩個箱子的老人讓座的女士一手緊緊拉着吊環,一手輕輕撫摸着一個小物件,惟恐弄壞。
與周圍或拉着行李箱或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不同,35歲的李玥(化名)隻背着一個黑色的雙肩包,包裡放着筆記本電腦,她的目的地是天津。
“這個兔子冰箱貼是我給女兒帶的小禮物。”談起手中拿着的冰箱貼,李玥眼裡的溫柔藏都藏不住,“我的工作需要在天津和北京來回跑動,現在準備回家過年了。其實距離自己今早離家也不過半天,但每天回家,都會給女兒帶個小禮物、小玩具,和她一起玩、一起聊天。”
李玥的女兒剛滿5歲,正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時候。在李玥的講述中,女兒乖巧可愛。她每次回家開門首先迎來的就是孩子的擁抱。她和丈夫兩地工作,便也定下了每日送孩子小禮物的約定。
“今天回程有點着急,在路上小商店裡買水時,一眼就看到了旁邊的冰箱貼,紅兔子既喜慶,巴掌大小也正合适,而且可以貼在孩子的書桌上。”李玥說,“事實上,女兒書桌上已經有不少冰箱貼了,我買的第一個冰箱貼到現在都記得,是長城。當時去爬長城時便被禮品店裡各式各樣的冰箱貼吸引了,那會的感覺就是,沒想到小時候玩的貼畫升級了,不是紙不用膠,各種精美圖案可以随便貼在家裡合适的地方,也不用擔心脫落。”
李玥在女兒開口說話的時候就把貼畫的故事告訴了她,順帶加上了冰箱貼的故事。在她看來,從貼畫到冰箱貼的轉變是行業不斷創新的結果,滿足了人們對各種場景的需求。“春節的禮物隻要有心意就好,女兒的冰箱貼又多了一個。”
紅燈籠中現驚喜
中午12時,前往山東威海的列車不斷在調整着出發時間。在北京南站候車室裡,14A檢票口前的長隊裡不時有人退出,一個大大的紅色紙箱讓25歲的林小涵在衆多候車人群中格外顯眼。
與周圍旅客拎着的包裝精緻的堅果禮盒、烤鴨禮盒、糕點禮盒不同,這個長1米多、寬和高約0.4米的紅色紙箱上,印着兩個引人注目的紅燈籠圖案。
抱着燈籠的林小涵來自山東威海,剛畢業就來到北京工作的她目前在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在北京近一年半的時間裡,她見證了一線城市的繁華和忙碌,也更加明晰了對家人的情感。
這對紅燈籠就是最好的體現。
林小涵購買這對燈籠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精心挑選。
“去年冬奧會時,我爸在電視上看到了冰墩墩主題的燈籠,十分喜歡,然後問我‘能在北京買到嗎’我也到處找了找,确實沒找到那種類型的燈籠,就和他說這種燈籠可能不是對外銷售的。他當時就說‘很可惜,太想買兩個燈籠回去了’,我自己也感覺需要做點什麼。”林小涵一邊攏了攏放燈籠的紙箱,一邊說,“去年沒辦法給爸爸買到他心儀的燈籠,今年在逛山姆會員店時,一眼就看到了這款宮燈,就決定買它了。”
挂燈籠是中國人過年的必備,燈籠的種類也随着時代的變化而改變,行業的發展也讓過年時家家戶戶挂的紅燈籠擁有了新氣象。
林小涵對自己買的兩個燈籠就頗有感觸。“在商場看到這個燈籠我也挺驚喜,燈籠既可以旋轉,又有多種燈光顔色,材質還是仿羊皮,打破了我對燈籠的傳統印象。”林小涵說。
這是林小涵第一次買燈籠,在她的記憶中,家裡大門口挂着的紅燈籠都是傳統的綢布包裹,有圓的有長的;有的燈籠沒有花紋隻是大紅色,有的燈籠會描着金邊或一些字和圖案。
“買這對旋轉燈籠我沒有告訴爸媽,想要給他們一個驚喜。”林小涵在說到這句話時,聲音裡流露着興奮和愉悅,她仿佛已經看到了家人見到燈籠時露出的驚訝表情。
燈籠承載着一家人對新年的美好祝願,而選擇将燈籠帶回家的林小涵不僅僅是為了完成父親擁有冰墩墩燈籠的心願,更是為了家的溫暖。
“其實,燈籠不是說要單獨送給哪個人,它可以給爸爸,給媽媽,也可以給奶奶,是可以全家一起享受的一件禮物。”林小涵說。
下午13時30分,候車室響起工作人員的聲音,“開往威海的列車即将開始檢票”。林小涵拽着這個顔色醒目的箱子漸入人群中。
本文來自【消費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