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壞樂崩出自于《漢書·武帝紀》:“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闵焉。”想要了解禮崩樂壞,就得先弄清楚“禮樂”。“禮樂”是周代禮樂制度的簡稱,也叫做“周禮”,是周公姬旦以遠古到殷商時的禮制還和音樂為藍本,制定的一套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内容涵蓋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領域,最終形成孔子所推崇的“郁郁乎文哉”的禮樂文化,周朝統治者依據周禮在其統轄範圍内全面推行禮樂之治。
周朝等級制示意圖
周禮分為“禮”和“樂”兩個部分,周公制禮,把它當度作社會道德、行為的準則;把制樂作為教化的規範。“禮”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并給人們提供規矩和秩序,最終形成等級制度,其中統治階級大緻分為天子、諸侯、大夫、士四個等級,“禮”主要作用于行為;“樂”主要是基于“禮”的等級制度,對各階層在使用的音樂和舞蹈方面,以及儀仗隊等諸多領域,進行差異化且嚴苛的規定,如有些樂器隻有天子可以享用,如果諸侯士大夫享用便是越禮,低階層享有的樂器樂師數量不能超過高階層。“樂”可以陶冶情操,配合禮,作用于思想。
【使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禮記樂記》
周朝的音樂和歌舞
周公制禮作樂,創建了一整套可操作性的禮樂制度,将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各方面的社會生活都納入“禮”和“樂”的範疇,潛移默化地規範人們的行為舉止。在周禮的教化下,上至天子諸侯士大夫,下至百姓農工商,舉止大方,談吐風雅;社會風氣為之一新,國民道德水準為曆朝之巅。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諸侯朝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 《禮記·明堂位》
周禮雖經禮崩樂壞,卻對後世影響深遠
所謂的禮崩樂壞就是國家的各個階層不再遵守周禮規定的典章制度,社會矛盾激化,綱紀紊亂;違禮、僭禮之事層出不窮,禮制的權威遭到嚴重的挑戰。高階層如天子沒有權威,不能約束諸侯的行為;諸侯開始不朝貢天子,甚至僭越稱王,使用天子禮制;諸侯的士卿弑君或篡權自立者也是屢見不鮮。低階層的平民開始不守信義,不知廉恥,倫理道德文化的日漸式微,緻使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周朝高階層的禮儀極為講究
禮崩樂壞是一個逐漸的、緩慢的過程,始于西周末年,深化于春秋時期,完全崩潰則是在戰國時代。禮樂制度重人文與教化,崇尚精神追求,興盛于西周長達四百多年的和平時期。在像春秋戰國時期的亂世,周朝的禮樂制度就沒有了市場,取而代之的是爾虞我詐的權術鬥争。奉行強盜政治的,重利輕義的秦國在最終角逐中勝出,而恪守周禮的宋襄公和楚懷王卻成為典型的犧牲品;這也充分說明禮樂制度不利于國家在戰亂圖存發展,反而是道德所不齒的法家制度和文化,在劇烈變動和激烈競争的社會中,憑借物質的刺激和刀劍的懲罰,并以整個社會的道德大倒退為代價,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為社會尋回了久違的秩序。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達到目的必須有所犧牲,不講規矩,也沒有任何道義而言,如果有那也隻是遮羞布而已,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博弈就是如此無情和殘酷。
奉行仁義的宋襄公在列國争霸中慘遭失敗
站在周禮倡導的道德仁義的角度來看禮崩樂壞是一場悲劇,開了曆史的倒車;從競争圖強的立場出發,禮崩樂壞就成了曆史的選擇,對于曆史的整體發展而言卻是十足的進步。禮樂制度的精華部分與其本身的興衰并無太大關聯,卻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它興盛于治世,崩壞于亂世;待世界大同,禮樂文明定會在全人類社會中複興,以另一種嶄新的姿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