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人五音不全,不會唱歌,不過并不影響我喜歡聽歌。在成長的歲月裡,總有一些歌曲契合自己的情感與心聲,入腦走心,成為回響一生的旋律。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伴随着改革開放的起步,一批校園歌曲興起,通過收音機的電波,傳唱大江南北。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王潔實、謝莉斯演唱的《校園的早晨》:“沿着校園熟悉的小路/清晨來到樹下讀書/初升的太陽照在臉上/也照着身旁這棵小樹……”歌曲的旋律清新活潑、優美動聽。多年後我才了解,詩人高楓在遼甯大學晨練時,看到了校園内的晨讀景象,觸發他寫下歌詞,後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譜曲,迅速唱響全國,受到不同年齡段聽衆的喜愛,包括我在内的懵懂小學生。
同時期的流行歌曲還有成方圓演唱的《童年》:“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這首歌由羅大佑作詞作曲、張艾嘉演唱,後由成方圓自彈自唱,因朗朗上口的旋律、切中童心的歌詞而風靡一時。
1983年,我家購買了一台14寸黑白電視機,正趕上省電視台播放香港電視連續劇《霍元甲》,這是香港最早一批為我們熟知的電視劇集,深受歡迎。該劇主題曲《萬裡長城永不倒》,由該劇武術指導徐小明以粵語演唱,旋律雄壯激昂,充滿了濃濃的愛國情懷與民族精神,迅速響徹大江南北。上初中的我與很多人一樣,迷上了這部電視劇,也愛上了它的主題曲。以至于很多年後,在一些大型晚會上聽到香港明星演唱這首歌曲時,我的腦海裡總會浮現當年家中小小廳堂裡左鄰右舍擠在一起觀看《霍元甲》的場面。
縱觀上世紀八十年代,流行歌曲具備廣為傳唱的要素不外乎三個:一是熱播影視劇的主題歌或插曲;二是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上歌星演唱的歌曲;三是歌星演唱專輯的主打歌。電影《少林寺》插曲《牧羊曲》、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張明敏《我的中國心》、徐良《血染的風采》、毛阿敏《思念》、李玲玉《粉紅的回憶》、費翔《故鄉的雲》、齊秦《大約在冬季》、鄧麗君《甜蜜蜜》等歌曲,概莫能外。這些歌曲的特點就在于沒有華麗的辭藻,直接将感情融入歌詞之中抒發出來,頗具魅力,引起人們的共鳴,成為經典作品,也成為我的聽覺記憶。
進入九十年代,音像制作行業開始多元化發展,不斷推出新生代歌手,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港台歌星也紛紛開始在大城市開起了個人演唱會。同時,還産生了新的藝術形式—— MTV(音樂電視),随之而來的卡拉OK也逐漸普及。這一切,使得我們的歌壇高速發展,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1994年,由李春波作詞、譜曲、演唱的《一封家書》橫空出世。“爸爸媽媽多保重身體/不要讓我放心不下/今年春節我一定回家/好了/就寫到這吧/此緻/敬禮……”歌詞觸動了不少在外遊子的心,一時大火。 當時年輕的李春波在廣州打拼,特别想家之時提筆給父母寫下了這封信,寫到動情之處痛哭流涕,便創造性地把這封信譜寫成歌曲,用簡單樸實的書信語言唱出了在外遊子對父母的真摯情感。當時的我已投身行伍,“獨在異鄉為異客”。雖說軍人四海為家,但對故鄉的留戀、對父母的思念是所有遊子共同的情感,《一封家書》恰好擊中了我内心中最柔軟的部位,以至我百聽不厭。
九十年代,我喜歡的歌曲還有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水浒傳》的片尾曲和主題歌《曆史的天空》《好漢歌》,林子祥《男兒當自強》、吳奇隆《祝你一路順風》、老狼《同桌的你》等,不一而足。那是我滿懷豪情勇闖天涯的年齡段,單純的日子裡輕輕飄來的旋律,總有這樣的故事和那樣的希望。
進入新世紀,偶像歌手層出不窮,流行金曲不計其數,甚至所謂的“神曲”也接二連三此起彼伏,樂壇的星空絢麗多彩。然而,“弱水三千,隻取一瓢”,讓我入心入腦嵌入記憶的歌曲并不多,記憶比較深刻的有劉歡與莎拉·布萊曼合唱的奧運會歌曲《我和你》,劉德華在2015年央視春晚上演唱的《回家的路》,等等。
聽歌,聽的不僅是旋律,還有情感、心境。人至中年,興趣點和欣賞口味與年輕人自然有所不同。如今我聽得最多的,還是那些老歌。歌聲流淌,餘音繞梁。每一個音符下,都掩藏着一段前塵往事和如歌歲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