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張雲雷7月28日在大連“雲起雷鳴”專場演出中演唱了《後宮·甄嬛傳》中的插曲《菩薩蠻》,歌詞選自唐·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歌聲委婉細膩,娓娓道來一副場景:小山重重疊疊,晨曦閃閃或明或滅,一位姑娘鬓邊發絲飄過,潔白的香腮似雪。懶得起來畫一畫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遲遲。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鏡前後照,紅花與容顔交相輝映,剛穿上的绫羅裙襦,繡着一雙雙的金鹧鸪。歌詞取自詞牌,初聽不易理解,但聽張雲雷唱,非常好聽!不由得讓人想深入探究菩薩蠻,越了解越覺得歌的意境很美,不得不佩服這個年輕人普及傳統文化的感染力!
菩薩蠻:本唐教坊曲,詞牌名、曲牌名。
中文名稱:菩薩蠻。别名:菩薩鬘、子夜歌、重疊金、花間意、梅花句、花溪碧、晚雲烘日等。創制時代:唐代。流行時代:宋代。
代表作品:唐·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唐·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南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
格律說明:此調為雙調小令,以五七言組成,四十四字。用韻兩句一換,凡四易韻,平仄遞轉,以繁音促節表現深沉而起伏的情感,曆來名作極多。
“菩薩蠻”名稱的由來:“菩薩蠻”中的菩薩與我國佛教菩薩并無關系。唐朝女蠻國進貢者,梳有高高的發髻,帶金飾帽子,挂珠玉項圈,稱為菩薩蠻。據考證“菩薩蠻”原是今緬甸境内古代羅摩國的樂曲,後經漢族樂工改制而來,大意“像菩薩的蠻國人”。
“菩薩蠻”是來自南疆的曲調,曲名見于《教坊記》。楊憲益《零墨新箋》描述,《菩薩蠻》是古代緬甸的樂曲,唐開元、天寶時由雲南傳入中原。另有菩薩蠻引、菩薩蠻慢。“菩薩蠻”既是詞牌名,也是曲牌名。菩薩蠻詞牌,《尊前集》注“中呂宮”,《宋史·樂志》亦中呂宮,《正音譜》注“正宮”。菩薩蠻曲牌屬北曲正宮,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簡述詩詞格律:要了解菩薩蠻的格律,需了解詩詞格律常識。對于初學者,簡單來說,現代漢語拼音的一聲二聲屬于“平聲”,三聲四聲屬于“仄聲”,對于詞譜中出現的“中”字,代表該處用字可以不計較讀音,用任何聲調的字都沒有問題。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語音體系不同,古漢語“入聲”字列為“仄”聲,而“入聲”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北方方言消失,所以古代詩詞格律與現代詩詞格律有不同,有興趣的愛好者可以深入學習。
菩薩蠻格律說明:
格一(正體),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下片後二句與上片後二句字數格式相同。上下片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此調以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為正體,按元好問《中州集樂府》王庭筠詞“斷腸人恨馀香換,塵暗瑣窗春。小花檐月曉,屏掩半山青”,李晏、孟宗獻俱有之,蓋回文體也。每句一回,即同李白詞體。或以單調另分一體者誤。 溫庭筠詞前段起句“牡丹花謝莺聲歇”,“牡”字仄聲。後段起句“無言勻睡臉”,“無”字平聲。第二句“钗上蝶雙舞”,“蝶”字仄聲。結句“無憀獨倚門”,“獨”字仄聲。譜内可平可仄據此。
格二(變體一),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後段仄韻、平韻即押前段原韻。以朱敦儒《菩薩蠻·秋聲乍起梧桐落》(李詞體)為例。
格三(變體二),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兩葉韻,兩平韻。仄韻即葉平韻,名“三聲葉”。以樓扶《菩薩蠻·絲絲楊柳莺聲近》為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