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仡佬族人,但說來慚愧,仡佬族的過年風俗,我已經忘的差不多了。
可能大家對我這個少數民族有些陌生,簡單的向大家介紹一下:
仡佬族[gē lǎo zú],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關,民族語言為仡佬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的是漢文。仡佬族人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蠻王老祖、山神。目前,仡佬族主要集中聚居在貴州省北部的務川和道真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因為衆所周知的原因,今年春節過的冷冷清清,這無疑加深了我對過去熱熱鬧鬧的春節的懷念。
春節是仡佬族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被稱為過年。
與漢族的過年不同的是,仡佬族的過年是從農曆臘月最後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止。
臘月三十(月小二十九)被稱“過小年”,正月十四被稱“過大年” 。
我依稀記得從臘月開始,就已經在為“過年”做準備了,殺年豬、熬麻糖、煮米酒(即甜酒),籌辦年貨。
在臘月23日的時候,出門在外的人都要紛紛歸家。在晚上的時候,就要禮送“竈神”上天,24日起來就要全家總動員,打掃煙塵、清掃庭院、整理雜物家什。30日的時候,就要開始貼春聯、門神、年畫,或張挂錦屏條幅,然後準備歡歡喜喜過新年。
下午吃飯往往會比平時提前很久,因為吃了飯後要去“上墳”,也就是到祖墳前放鞭炮,亮墳燈,稱“上墳”(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夜都要亮墳燈)。
吃飯前也有相應的講究,要準備香燭紙帛、茶酒肴馔祭祖宗、敬天地,家裡的小孩子們這時就要排隊給老祖宗們磕頭許願,待這些準備工作都做完了,就可以吃“年夜飯”(亦稱“團圓飯”)了。
在吃飯這一過程的時候,還要端飯菜去喂牛,以示“過年不忘牛辛苦”。
在拜辭舊歲時,人人都要洗腳,年長的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然後一家人圍火守歲,并且塘火一定要旺,寓意着人丁興旺;同時也忌諱吹火,忌往外倒水,忌喝湯,忌剩飯菜,忌打罵小孩。
以上都是些春節常規動作,也許很多朋友家也是這麼操作的,但想必以下春節習俗,是大家所沒體驗過的。這些可都是我在爺爺奶奶蒸着紅帽子粑的時候,打探到的喲!
正月初一子時,要燒清茶,禮敬天地祖宗,開大門放鞭炮,稱“燒開香”,開大門時念“财門大打開,金銀财寶滾進來”;到水井旁燃絮磁紙敬“井神”,背(或挑)水宜早宜快,稱“搶金銀水”。
早上要吃紅帽子粑,吃雞肉粉,然後上墳山祭拜老祖宗,回來後就要開啟拜年模式了,提着“人情”(一豎溜豬肉)去親朋好友家拜年,這一行為将持續一整個正月。
而在這一期間,很多村寨都會舉行玩闆凳龍、耍高台獅子、打蔑雞蛋、唱花燈的活動,隻是這一景況也越來越少了。
篾雞蛋是用篾片編成的空心球,裡面塞上棉花、破布、銅錢或者碎石,并染成紅、藍等色,外形似雞蛋,故叫做篾雞蛋(又稱“篾繡球”、“竹球”)。
打篾雞蛋是多人對抗賽,不限人數,男女均可參加。其打法有“過河”、“換窩”等。
“過河”的打法是參賽者分為兩隊,劃線為界。雙方用手扔或者腳踢,設法讓篾雞蛋過界,反反複複,來來回回,直到篾雞蛋落地,比賽決出勝負。
“換窩”的打法是參賽者手握木棍,用來趕篾雞蛋或阻擊篾雞蛋的工具。在場地中央挖一個可容進篾雞蛋的坑,稱為“中央窩”,并以“中央窩”為圓心,在每隔5—6尺的地方再挖若幹個“窩”。
比賽前抽簽決定一人為趕篾雞蛋進攻者,其餘為防守者,各守一個窩。進攻者用棍趕篾雞蛋向“中央窩”前進,而各“窩”的人極力阻擋,進攻者如果能将篾雞蛋趕進某“窩”中,該“窩”的防守者就算失窩而被換罰成趕篾雞蛋者。
進攻者若能直接将篾雞蛋趕進“中央窩”,就喊“換窩了”,宣布防守者全軍覆沒。
打蔑雞蛋是不是很有趣!
說完過小年,我們在說說過大年。
正月十四“過大年”,晚飯和除夕的“年夜飯”一樣豐盛,晚飯前的祭祀,是過年期間的最後一次祭祖,時間比往天要早,吃完天還未黑。
飯後,有的地方的男性老人帶小孩去“喂樹”,即一人手持柴刀在果樹幹上輕輕砍開一點樹皮,随口喊道:“結不結(果)”
另一人将一小片肉和一點豆腐塊放進砍開的樹皮中,答道:“要結(果)”;
對方又問“落不落(果)?”答:“不落(果)”。意味着來年碩果累累。
有的地方的小孩子們則弄來冬青葉燒“爆虼蚤”,燃一把火,将冬青葉置于火焰上,發出“噼哩啪啦”的響聲,有如将“虼(跳)蚤”放進火裡燒爆之聲響,意味着要将過去殘存的虼蚤燒盡,使新的一年不再有虼蚤出現。
我們這裡,最有趣的還要數小孩子“打耗子”的遊戲:即用繩系草鞋倒拖作“耗子”(老鼠),衆孩邊追打邊問答:“中柱大哥,銀柱二哥,草鞋三哥,草鞋鼻子倒拖,問你耗子落窩不落窩?”不落窩。不落窩要打落窩!一年要落好幾窩?365窩!......”接着在一片喊打聲中以棍追擊草鞋,然後到主人門口讨要粑粑,再到下一家,一家一家走遍鄰近村寨。
小孩拿着錘子和爛鞋用這一兒戲的方式将老鼠趕跑,意味着來年不會遭老鼠盜食。
說到這,奶奶還說了一件趣事,那個時候還會問老鼠被打到那裡去落窩,寨子的人就會說打到隔壁寨子去,結果隔壁寨子的人就不舒服了,氣勢洶洶的來讨要說法,兩個寨子的人商量來,商量去的結果就是,打到另一個寨子去了。
聽到這裡,我也是情不自禁的想笑,那時候的人呐,是多麼淳樸。
正所謂“三十夜的火,十四夜的燈”。
在過大年這一天的夜晚,仡佬族人還需要将道路、房舍、庭院、畜圈、谷物儲藏倉庫等地,點上蠟燭,使其徹夜通明。
至此,仡佬族的春節也就徹底過完了。
我始終不敢想象,當這些習俗的親曆者們退出了時代的舞台後,當這些鮮活的習俗記憶沒人能在想起時,當這些習俗斷了層沒人能親身經曆時,我們仡佬族的春節風俗又将該何去何從。
唯有用手中的筆,将這些記憶記錄于此,心裡方可稍微安心一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