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溜走的童年又抛下了我們一程。
《黑貓警長》的導演、編劇戴鐵郎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9歲。
心痛。
又無可奈何。
小時候還不懂得何為死亡。
看《黑貓警長》,哭,是被吓哭的。
什麼新婚之夜吃了丈夫的螳螂新娘,火烹螞蚱,白貓班長之死……
Sir幼小的心靈:
等我們真的懂得了死亡,已經不太容易哭出來了。
眼淚,總是獨自往心裡抛的。
前些天,Sir看到一個話題也正在勾起80、90後的回憶——
“童年淚點”。
當我們還在以為,生活就是每天重複的無憂無慮,最大的煩惱不過是被父母興師問罪。
電視上卻猛地告訴我們——
原來這個世界上會有死亡,會有殘酷,會有永遠的遺憾……
苦嗎?
痛嗎?
當Sir翻檢記憶,想要采撷起童年的淚珠。
發現每一顆,都分明透着晶瑩、純真。
1. 哪吒自刎——《哪吒鬧海》(1979)
《哪吒之魔童降世》你看哭了麼?
有燃。
哪吒喊出了那句叛逆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有溫情。
李靖想引天雷咒,為哪吒一命換一命。
但Sir更刻骨銘心的,還是原來的哪吒。
很“骨感”。
龍宮搶走了在海邊玩耍的童女,還派出龍王三太子敖丙挑釁哪吒。
哪吒說:“你們把小妹還回來,咱們沒事。”
敖丙笑着說:“已經在肚子裡啦!”
很決絕。
哪吒兩眼似要噴出火來,他打死敖丙,抽了他的筋,叫他不能再害人吃人。
但這釀成了大禍。
後來,龍王帶着三個兄弟,掀起大水要淹了陳塘關,逼着李靖殺死兒子。
李靖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不能戰勝龍宮,身為一關之主,他又要主持大局,他舉起劍,“天命難違啊”。
比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沒有瑕疵的父母,這個李靖有着更加沉重和禁忌的所指。
縱使哪吒神通廣大,看見兩難的父親,看見痛苦的百姓,他也再沒有辦法。
當全世界,從敵人,到陌生人,再到親人,都非議你,你還剩下什麼?
他大喊:“爹爹,你的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然後,他拔劍自刎。
小時候,我們隻覺得哪吒太可憐,太委屈,所以我們為他痛哭。
長大後,我們慢慢明白,那些眼淚,也為自己。
周全、體面、禮法,為了那搖搖欲墜的“大局”,他們用成熟扼殺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抹去了多少發熱的鮮血。
2.殷十娘打哪吒——《封神榜》(2001)
為什麼又和哪吒有關?
因為小時候,我們都好像哪吒。
叛逆、野蠻。喜歡玩,喜歡打架。不講利益,隻講對錯。在強權暴力壓下來時,偏要怼回去……
但這樣的孩子哪能在大人的世界裡自由呢。
《封神榜》中的哪吒有一段苦情十足的戲碼。
他被收走混天绫、乾坤圈,鎖在寶塔裡,鐵鍊穿過他的琵琶骨,再也用不了力……
這些都沒有殺死哪吒。
真正對哪吒緻命的,是永遠支持他保護他的娘,這次也站在了毒害他的父權那邊。
在衆目睽睽的大街上,娘舉起棍子打他,打得他滿地亂爬,打得他口吐鮮血……
哪吒想反抗,但他沒有。
因為他看見,娘的眼裡全是眼淚,媽媽每次痛打他,都是十倍地痛打她自己的心。
情的枷鎖最重。
娘說:“你沒有欠我?你的骨是我的,你的肉也是我的。”
哪吒把這句話記在心裡。
那個晚上,他給自己買了副棺材,在荒郊野外,刀對準自己,削骨還父,削肉還母。
哪吒的故事在《封神榜》中最為矚目,因為它道出一個中國傳統社會中重複上演的悲劇——
要贖得一個獨立的自我。
你要剔掉多少血肉呢?
3. 好自為之——《天書奇譚》(1983)
《天書奇譚》的袁公,隻是個看守天書的小官,卻是整個天庭最有智慧的人。
他主張知識自由,想把天書傳播給凡人;他熱愛生命,即使是一個鳥蛋裡生的小孩,他也喜愛它,尊重它,相信它。
一個中國版的普羅米修斯。
最終,因為洩漏了天書,袁公要被天庭抓走。
蛋生哭哭啼啼,袁公卻很平靜,隻說:“我的心願已經了了。”
但被綁走的時候,他忍不住留下一句悠長的呐喊:“蛋生,你要好自為之啊——”
心願了了嗎?
不能享受自由人生,不能體會人間繁盛,不能目睹孩子成材。
如何了。
好自為之。
這句話聽起來那樣簡單,那樣絕情,但個中藏着多少道不出的遺憾,說不出的永别。
4. “爺爺”——《葫蘆兄弟》(1986)
看過《葫蘆兄弟》的人,都對這句台詞印象深刻——
“爺爺!”
七個孩子都喊過,而且一遍一遍,一聲比一聲高。
他們第一次喊爺爺時,還是挂在葫蘆藤上的小葫蘆,一搖一擺地喊爺爺。
這裡有個不容易發現的鏡頭。
爺爺聽到了他們的呼喊,快快地抹了把眼淚。
他多高興啊。
那麼多年的孤獨和辛勞,卻在最後的時光找到了七個喊他爺爺的好孩子。
隻是,《葫蘆兄弟》根本不是那種給小孩嘻嘻哈哈的軟萌動畫。
它早早地透露了殘忍的模樣。
不僅是讓故事中的好人們遭到殘忍殺戮,還讓孩子們最後目睹爺爺被扔下懸崖……
他們第一次呼喊爺爺,笑逐顔開。
他們最後一次呼喊爺爺,撕心裂肺。
Sir發現,許多孩子不在意妖精有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也不覺得葫蘆娃們最後的複仇有多爽快。
他們隻在意,有沒有人去拯救爺爺。
他們都幻想過,爺爺沒死,葫蘆娃們最後來到山下,找到了疲累的爺爺,找到了迷路的穿山甲。
大家緊緊擁抱,哭了,也笑了。
5. 孫悟空被壓五行山——《西遊記》(1986)
同哪吒一樣,孫悟空也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主兒。
他大鬧天宮,終于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不能動彈。
一壓就是五百年。
風吹雨打,春去秋來。
五百年間,他隻能盯着鳥兒、蝴蝶,搖頭甩掉積雪,低頭捏捏小草,回想曾經自由自在的種種……
這一段故事的配樂非常到位。
五百年,桑田滄海。
亂世也長滿青苔,長滿青苔。
隻一顆,心兒未死。
向往着逍遙自在,逍遙自在。
哪怕是野火焚燒,哪怕是冰雪覆蓋。
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
蹉跎了歲月,激蕩着情懷。
為什麼,為什麼,偏有這樣的安排。
孫悟空的痛苦并不少見,每個人都有肆意縱樂的青春念想,每個人都會為它被剝奪黯然神傷。
而真正令人落淚的,是不解——
是那首歌的最後一句詞,是孫悟空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來始終瞪大眼睛張大嘴的無盡困惑。
為什麼?
我們明明什麼都沒做錯。
6. 唐僧趕走孫悟空——《西遊記》(1986)
小時候,我們在電視機前真的會氣哭。
因為感同身受的委屈。
比如,為什麼唐僧要趕走孫悟空呢?
孫悟空明明一心隻念着保護唐僧,白骨精三次變成人,都被他識破、打死。
但這迂腐無能的唐僧啊,隻認為孫悟空傷了三條人命,三番五次用緊箍咒,幾乎把悟空疼死,還固執地要趕走他。
孫悟空明明是對的,卻要低聲下氣,苦苦哀求,最後灰溜溜地離去。臨走前,他跟八戒、沙僧一一囑咐,摸摸白龍馬,還跟唐僧拜了三拜。
如果隻是如此,這不算催淚,因為我們感到更多的是不平不公。
但最後的最後,孫悟空飛走了,我們看到一意孤行的唐僧,突然轉過頭來。
他滿臉不忍,淚眼婆娑,在落下眼淚之前,他又别過了頭去……
原來他也不想。
原來世上有這麼多,即使誰也不想,但也不得不施與的決絕和承受的凄涼。
7. 沉香救母——《寶蓮燈》(1999)
這一哭,也為上美廠20世紀最後的榮光。
《寶蓮燈》中沉香為了救媽媽,曆經千辛萬苦,受過騙,挨過打,跨越了沙漠,跟衆生萬物學了武功,帶領野人們推下了女娲補天石。
七年,他從孩子長成了青年。
最後,他終于劈開華山,救出了母親,兩個人在彩虹橋上相遇。
沉香隻說了一句話:“媽媽,我已經長大了。”
這句話真的太棒了。
“長大”兩個字,多心酸,是一個孩子多少個夜晚孤獨的哭泣,多少次摔倒咬緊的牙關。
但“長大”兩個字,又多幸福,是一個孩子終于不需要依賴的證明,是他獨立的自我宣言,是對媽媽來說最好的安慰。
一句話,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啊。
8. 雪孩子融化——《雪孩子》(1980)
你看它多麼天真無邪,人畜無害。
誰能想到它如此虐。
小兔媽媽要外出養家,為了讓小兔在家裡不感到孤單,她做了一個雪孩子。
從此,這個白白胖胖、憨厚善良的雪孩子,就成了小兔最好的朋友。
他們在雪地裡奔跑、舞蹈,和小動物們盡情玩樂,冰天雪地也不再冷清寂寞。
但後來,小兔睡着時,家裡着了火。
雪孩子拼命沖進屋子裡,它渾身開始滴水,身體點點縮小,但不論如何也滅不了熊熊烈火。終于,雪孩子沖開火焰,把小兔抱了出來。
它搖搖晃晃,堅持着最後一點力氣,把小兔輕輕放下。
小兔碰到地上的那一刻,它就化為了雪水……
在二三十年前,這個故事幾乎是80、90後淚腺的大殺器。
當我們看到雪孩子融化,我們看到的不止是一個善良靈魂的消失,也是一場美好的陪伴多麼珍貴,而珍貴終将以揮别結尾。
即使故事最後,太陽沖破了烏雲。
但陽光卻蒸發了地上的雪水,讓雪孩子的最後一絲痕迹消失殆盡。
長大再看,是不是更發現其中的意味深長——
你也許會找到更光明的前途。
但與此同時,也失去了最天真美好的東西。
8.屎撈人——《麥兜故事》TV版
看過的人也許不多。
但,即使現在看,你也會像個孩子動情落淚。
香港版的《雪孩子》。
不用雪,是麥兜的屎,變成的一個“屎撈人”。
頭頂着一個痰盂,卷筒紙的圍脖,眼睛鼻子好像是昨天沒消化完的豆子……
典型的香港無厘頭文化。
又好似下三路的惡趣味。
尤其是那首屎撈人之歌。
吳孟達在《喜劇之王》裡唱過。
陳奕迅和梁漢文唱過。
彈幕問:
他們是怎麼忍着不笑出來的
因為……
根本笑不出來啊,反而想哭。
《屎撈人》最虐的地方在于,它讓你嫌棄,讓你嘲笑。
最後,再讓你感到無地自容。
聽聽完整的歌詞吧——
隻盼望有一天
願跑到田園
去到花間我伴花
願躺花底看嫩芽
隻盼望有一天
爛屎化肥田
化作春土更護花
漫天花香送晚霞
屎撈人的結局,是被下水道沖入大海,屍骨無存。
但他的願望多樸素,隻想在花園裡,默默化成肥料——
一坨屎,也有一坨屎的價值。
而這樣的“屎”是誰?
你看——
再看——
可能是每一個被你嫌棄過的窮、弱、老、醜。
處在社會歧視鍊的低端,他們沒有得罪誰,也總是要被罵“老東西”“醜八怪”“死窮鬼”……
你踢我一腳,卻罵我阿媽
而就像周星馳所說。
誰又不可能是那一坨“屎”呢?
Sir永遠記得屎撈人。
他沒有被馬桶沖走,時常還回到Sir的心裡。
童年淚點當然不止以上這些,随着時間推進,更後生的孩子們還有《三毛流浪記》《東方神娃》《暖春》等等。
時隔多年,重看這些童年淚點,你會發現它們不是為了簡單催淚。
在眼淚以外,它們都藏着更深更厚的意義。
比如《西遊記》,在孫悟空被困五行山底受苦受難時,我們看到諸多天神高歌狂笑,飲酒祝樂,面前是美女們跳着舞。
比如《寶蓮燈》,沉香的媽媽就說:“人要想勝過天神,必須依靠智慧和愛。這些都是天上沒有的,所以我才到人間來尋找。”
再看《哪吒鬧海》《天書奇譚》……
哪個不是贊美了質樸純真的人性初心。
但又哪個不是刻畫了這種初心,在所謂的“正襟危坐,成熟理性”之下的體無完膚。
現在是2019年。
許多看着這些故事流過淚的人,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
我們給孩子看什麼?
動畫變得軟萌粘人,充滿傻笑,人人跟蠢貨一樣颠倒搞怪,讓孩子們嘻嘻哈哈,前仰後合;而更多時候,我們不再給孩子動畫,卻給他們手機,因為手機讓他們更高興更安分。
這讓Sir總是懷念那些“童年淚點”。
它是成人世界的雜質,掉進了孩子柔軟的心裡,就凝結成了珍珠。
每一顆,都包裹着未來的預言——
往後的人生,會很難。
難在,你會受到欺負,你會憤怒不已,你會困惑不解。
難在,你一點點長大,到有一天你不再問,你也不再流眼淚。
而最難的,是經曆了萬千不公之後,你依然收藏着自己那顆會流淚的心。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