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中初三非涉疫學生返校場景。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攝
“感恩有你,歡迎回家”。回到離開一個半月之久的學校和教室,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初三年級的同學們看到了這暖心的八個大字。
國旗下的講話、面對面的班會課、課間的閑聊……對北京初三學子來說,在因疫情影響居家學習一個多月之後,這些熟悉卻久違的場景終于又回來了。
6月13日是北京市疫情得到控制後,非涉疫初三年級學生返校的第一天。提前一天,十八中初三年級的班主任們就開始了教室的消殺和布置,有些老師還把班級榮譽、獎狀等帶到新教室,并準備好了圖文并茂的班會主題PPT。
在十八中初三年級語文教師劉小榮看來,這樣的儀式感很重要。早上6:50到達學校,迅速搞好辦公室衛生,她就迫不及待地奔向任教的兩個班級,去看看那群“小可愛們”。“發自内心地高興,有種久别重逢的感覺。”
最近睡得好不好?今天返校感覺怎麼樣?快考試了有沒有感覺緊張?還有哪些知識點沒搞懂?……見到每個孩子,劉小榮都有一連串的話想跟他們講。6月13日上午,劉小榮利用課間時間,俯身在同學們座位旁邊,争取和每個孩子都聊上幾句。
和劉小榮一樣,在最後的沖刺階段,每位初三年級老師都希望把知識、方法傾囊相授,盡一切努力和孩子們進行情感交流,幫助他們調整到最佳狀态。
“還剩最後10天,學生要在能力、知識方面産生飛躍式的提升,可能性不大,但是回到學校,讓孩子們情緒得以釋放,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幫助他們調整好心态,再給他們鼓鼓勁,這是最重要的。”劉小榮說道。
俯下身和每個孩子聊一聊
面對面溝通、師生情感交流,是劉小榮返校第一天最核心的工作。她擔任初三年級兩個班級60名左右學生的語文老師。一大早,她就去到班裡“轉一轉”,走到每個孩子座位旁邊,都會俯身和他們聊上幾句。
“這種方式比較自然,像說悄悄話似的,孩子們也不會覺得局促。”劉小榮告訴記者,老師心裡要有一杆秤,既要照顧到每個孩子不同的個性特點,又要讓全體孩子感受到老師是一碗水端平。
經過三年的相處,每個孩子的特點老師都了然在心。劉小榮也在持續觀察:有些孩子毛躁不踏實,有些比較懶惰,有些非常勤奮但學習方法不得要領,還有的孩子非常優秀需要更大程度激發潛能……
尤其經過一段時間的居家學習,老師對孩子們的狀态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劉小榮舉例稱,一模二模中每個孩子每道題的得分、答案是什麼、問題在哪,老師們都會仔細分析;線上教學中孩子們上課時的反饋、作業改錯是否及時等等,都能“發現端倪”。另外,老師們也會經常和學生家長保持溝通,尤其在感覺到孩子異常時,更是會家校合力“打配合戰”。
每個孩子的問題會有輕重緩急之分,有些孩子最需要老師盡可能早地把愛和要求傳達給他們。
其中,劉小榮重點關注的一類學生,是學習能力較弱的孩子。
6月13日早讀時間,同學們都在專心學習或是奮筆疾書,唯獨班上一個男孩,桌面上空空如也,一本書都沒有。劉小榮一眼就注意到他。
“這孩子平時比較調皮,居家學習期間,自制力也不夠。”劉小榮回想起來,平時上網課,就不容易“抓住”他,有時候呼喚半天,學生也沒有回應。但是面對面的交流不一樣,老師的肢體語言、語氣神态,能夠更好地打動他,給他鼓勁。
劉小榮輕輕走過去,問他在想什麼,這位同學看了看老師,又看了看周圍同學,才反應過來,自己似乎也應該學點什麼。劉小榮提醒他,返校後和居家學習最大的不同,是可以看到同學們是如何努力的,“是不是也可以激勵激勵自己?”這位同學點點頭。
劉小榮繼續引導:隻剩下10天時間了,接下來有沒有複習計劃和重點?這位同學聽罷想了想,說了心裡話:“老師,我怎麼覺得哪兒都是知識漏洞啊。”劉小榮給他鼓勁:“别慌,有漏洞,咱們就補起來,如果沒有學習目标和重點,跟着老師的節奏複習是最踏實的。”
這時,這位同學自己也提出,可以找出自己過去的默寫本、資料集,把易錯點重新鞏固起來。劉小榮很認同,告訴他這樣可以把本來可能丢的分撿回來,這方法特别棒。
順着老師的思路,這位同學開始主動提問:“老師,我閱讀為啥老拿不到分?”劉小榮找出了二模的試題,開始針對性地幫他分析原因:“這段文字能大緻讀懂嗎?讀懂後把提問放回段落中,哪怕用幾句話複述出作者的原意,是不是也可以算作一種作答方法?”這位同學邊聽邊點頭:“好像确實也不算難。”
劉小榮發現,剛上初中時,老師苦口婆心的勸導,有些同學好像聽懂了,但是并“不走心”;到了初三,孩子們會慢慢感受到壓力和考驗,才會逐步意識到學習這件事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無論如何要讓他感受到,即便隻剩10天,再努力也還是有希望,哪怕到了最後,也要讓他相信自己是有機會的,要帶着陽光自信的心态走進考場。”
十八中初三非涉疫學生返校場景。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攝
傾聽孩子的心聲,對症分析“開藥方”
“這段時間在家學習感覺怎麼樣?”“挺好的。”
“返校後跟在家有啥差别?”“返校後要在路上花40分鐘,要早起,有點困。”
“快考試了心情怎麼樣?”“老師,我有點緊張。”
“緊張怎麼來的?”“距離想考的目标學校還有點遙遠。”
……
幾輪對話下來,一個平日性格安靜、成績優秀的女孩向劉小榮道出了心聲。
這是劉小榮重點關注的另一類孩子。劉小榮說,這類孩子需要的是情緒疏導和心态調整,
“臨近考試了,怕他們壓力太大。這個孩子對自己要求比較高,給自己定的目标也比較高,所以壓力比較大。”
在劉小榮心裡,這個孩子一直比較自覺,這時候,孩子不夠自信,需要老師用堅定的眼神和語氣向她傳遞正能量,告訴她:沒問題。
于是,劉小榮給她一顆“定心丸”:“你平時是不是一步步在穩穩地跟着老師學習?老師們對自己的教學是很有信心的,如果你踏踏實實跟着老師努力了,平時自己又這麼自律,那老師相信你絕對能在考場上發揮好。”
劉小榮告訴記者,線下的最大好處,就是用這種情感交流、眼神交流為學生減壓,這是在線溝通無法實現的。
接下來,劉小榮繼續引導,請這位同學講講自己接下來10天的學習策略和安排,并從學科角度,叮囑她各個闆塊如何梳理強化。
針對不同特點的孩子,有不同的溝通技巧。對于一些成績中等、知識掌握不夠紮實、平時會有一些毛躁的孩子,劉小榮會激勵他們努力學習。對這類學生,她的溝通方法是:先“打個巴掌”,再“給個甜棗”。
6月13日,劉小榮在批改學生的默寫作業時,有個男孩興沖沖跑過來想要拿回自己的默寫本。沒想到,老師幫他找出了兩三處錯誤。
“你個臭小子最不讓我放心……”平日裡,劉小榮和這位學生相處非常融洽,互相之間也經常開玩笑,因此這次也開玩笑地“訓斥”,然後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老師非常看重你的潛力,希望你能穩住,再踏實一點,把能拿的分拿住,争取再上一個層次。”
繼而,劉小榮開始針對性地教他一些學習方法:最後沖刺階段,對于背誦默寫的内容,要有重點地去鞏固。劉小榮拿出自己的課本向這個孩子展示:容易犯錯的字詞,用筆圈出來,标上着重号。“這個主意不錯。”孩子接受建議後開心地走掉了。
尊重孩子意願,特别關注涉疫未返校學生
疫情防控仍是重中之重。對于此次返校,十八中堅持涉疫師生不返校,非涉疫學生和家長可以自願選擇是否返校。
對于部分涉疫未能到校的孩子,學校和老師也會給予特别的關注。學校每個班級都配備了多媒體軟硬件設備,老師們會對每課時内容進行直播,未能返校的學生不僅在線上可以學到知識,也能感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親切和熱情。
劉小榮教的班上,有一個孩子和家長目前正處于集中隔離。了解情況後,老師們紛紛關注這名同學,也和家長保持溝通,告訴孩子,無論身在何處學習,其實僅僅是換了一個空間,希望他不要把隔離這件事看得太重,讓孩子放松,感受到老師同學們都和自己在一起,再去關注他的具體需求。
6月13日的語文課,這位同學也在隔離點參加了線上直播,劉小榮還特意在課上請這位同學遠程回答問題。回答結束後,班級裡同學們中響起一片掌聲。
“部分孩子自學能力、自制力較強,通過線上方式與老師保持溝通也很順暢,他們希望在最後時間能根據自己節奏進行綜合複習,自願選擇不返校,學校也會尊重孩子的意願。”劉小榮說。
在返校要求上,十八中嚴卡“211”——健康碼和行程碼綠碼、合格的體溫監測記錄、持有48小時内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且不僅要求學生符合上述要求,共同居住人也要符合這個标準。
此外,學校還進行了交通工具相關調查,對采用不同交通工具上下學的孩子分别叮囑注意事項。例如,如果騎車或步行,指導孩子途中必須戴好口罩,與他人保持兩米以上間距;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校醫建議孩子們佩戴相對密閉的 N95口罩,另外,孩子到校後首先要進行抗原自測,出結果之後方可進入教室。
十八中對班與班之間也進行了間隔。原來初三年級8個班在同一個樓層,教室是挨着的,現在,借用其他未複課年級學生的空教室,初三年級複課後每個班之間隔了兩個空教室,防止學生聚集、交叉。
十八中初三非涉疫學生返校場景。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攝
“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讓每個孩子不留下遺憾”
“返校後有誰需要老師進行個性化輔導呀?可以找我預約啦!”得知有了返校機會後,上個周六(6月11日),劉小榮在班級群裡發起征集。“每個孩子性格不同,在居家學習期間,有的孩子喜歡提問溝通,有的孩子就很少提問,返校後正好有面對面的機會。”
征集時,劉小榮讓學生簡單列出自己的需求,例如是作文還是哪種題型的輔導,包括自我分析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老師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如果需要輔導作文,就讓他們把作文提前發給我,看完之後再約定時間進行一對一溝通,效率會更高。”
這樣的交流隻能利用午自習時間,一中午孩子們除了吃飯、做核酸,剩餘時間隻夠輔導兩個孩子。截至目前,已有十多個孩子報了名,劉小榮專門排了個表格,未來一周的午休時間,幾乎排滿。
實際上,老師們平日的午休時間也很少真正用來休息。“其實老師這個職業,不光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花時間和精力和孩子進行情感溝通。很多人不能理解,包括我愛人有時候會說,你每天馬不停蹄地在瞎忙什麼呀?”
劉小榮自己想了想,“肉眼可見的成果也說不上,孩子們的成長都是一點一滴的,就像栽培小花,給它們澆水施肥一樣。”
當老師雖然費心,但會擁有巨大的職業幸福感。“能夠感受到孩子們那種純真,有的孩子平時很調皮,偶爾也和老師頂嘴,但你對他負責、真心對他好,他心裡是知道的,也會用自己的真情來反饋。”
比如,有些内向的孩子,會給老師遞來小紙條,寫着“老師您多喝水”;有的孩子會在微信裡留言,說“老師我知道您有倆孩子也很不容易,有時間了再回答我的問題就行”;平時孩子們見到老師問好時臉上的笑容,也讓劉小榮覺得溫暖,“付出多少都值得。”
這種感情越到快要分開的時候越強烈。就像這次來之不易的返校後,老師和學生相處時,都更加用真心和善意去對待彼此。“相處三年之後,老師們看學生都像看自己孩子一樣,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讓每個孩子不留下遺憾。”
采寫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缪晨霞 校對 賈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