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頒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語文等16門學科的《義務教育課程标準(2022年版)》。較2011年版課标相比,新課标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研制了學業質量标準,從而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而學業質量指的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它反映了核心素養的要求。
基于此,新課标背景下的教學,學業要求便成為了教師确定課堂學習目标的一個新的主要依據,而課堂評價是基于學習目标進行設計的,所以,基于學業質量的相關要求來設計課堂評價,是作為教師要去思考的一個新問題。
張華教授指出,當前課程目标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特征。一是課程目标走向整體性,即“三維目标”融為一體;二是課程目标具有高級性,即關注“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協作性思維”的三種高階思維能力;三是課程目标具有進階性,即核心素養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恰如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
目标的制定應當體現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體現綜合性、發展性和實踐性。要突破單純羅列知識目标的做法,要盡可能涵蓋核心素養的多個方面,重視體現對知識的理解、遷移和應用的要求,注重從問題解決的綜合表現來界定目标。
依據目标設計評價方案
一個完整的評價方案應當包含:學習目标、評價任務、評價标準、評價實施以及記錄工具等。設計一個評價方案,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分析學習目标,确定成功标準,二是依據成功标準,設計評價任務,三是為表現性評價任務設計評價量規。
首先,确定成功的标準。所謂成功标準,即為實現目标達成而确定的評價證據。
其次,設計評價任務。評價任務是圍繞學習目标而展開的學習任務,通常以“問題”的形式來重新組織課程内容,給學習者創設一種真實的、複雜的、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學習任務。
最後,設計評價量規。評價量規是用來傳遞或明确學習目标的一個指标或說明。它可以同評價任務一起共同出示給學生,使學生不僅明确“怎麼做,做什麼”,也明确應該“做到什麼程度”,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從而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标。
評價任務嵌入教學活動
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能力出發,關注課時内與課時間的知識關聯,設計一個個連續的“台階”作為學生學習的“階梯”,引領學習,通向素養目标,一節課如此,一個單元也是如此。
評價任務嵌入教學活動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
一是将評價任務與活動合二為一,此時的評價任務既可以用來評價學習的結果,也可以用來評價學習的過程。
二是将評價任務與活動分離,此時的評價任務隻能用來評價學習的結果,而不能評價學習的過程。
描述反饋優化學習進程
《可見的學習》中指出,在課堂評價反饋中,如僅告知學生對或錯,那麼,學生成績變化不明顯,甚至下降。而如果讓學生知道用于判斷他們答案的标準,或讓學生能解釋為什麼答案是對是錯,或用圖表展示結果,則學生成績變化有了明顯的提升,這也就是描述性反饋。
描述性反饋主要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描述成功之處。要肯定哪些是正确的,描述任務呈現出的質量特征,指出運用得當的策略或方法。
第二,描述不足之處。明确有待訂正的部分,描述尚需努力的質量特征,指出策略或方法中存在的問題。
第三,給出實施建議。要從知識和策略等兩方面來具體闡述下一步的建議。
作者:王洪春(華師教育研究院特聘專家,山東省教科院兼職研究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